图文:咸安区高桥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扫描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2-10-30 | 9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村新报讯 图为:双溪桥镇谭家嘴村民为咸宁市委送来“连片整治”锦旗
图为:咸安区副区长施继武(左四)、环保局局长祝敏柏(左五)检查农村连片整治工程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是湖北省重点保护湖泊,也是武汉市后备水源。为了保护梁子湖,2010年8月,省政府确定咸安区为全省首批26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市之一,安排咸安区梁子湖流域双溪、高桥、大幕、贺胜、横沟等乡镇参与示范项目。项目分为两年实施,每年3100万元。其中2011年项目已于今年5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年底可以实施完毕。

    一、项目进展及成效

    2011年选择在双溪桥镇32个村湾和贺胜桥镇1个村湾共33个村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涉及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饮用水保护等方面。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对梁子湖的污染,项目区村庄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污水处理方式多样

    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村制宜的选取。集中处理采用二级厌氧池+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的工艺路线,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无动力消耗、运行费用低、便于维护管理等特点。污水处理系统共建污水管网39.5公里,检查井2400个,无动力污水处理站31套,庭院式人工湿地22套,项目区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0%以上。项目区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扭转了过去村庄污水横流的局面,大大减少了含COD、BOD、N、P污染物的排放量,缓解了污水对梁子湖的污染。

    2.垃圾处理常态化

    选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户分类:教育引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有热值利用的作为燃料,能沤肥的作为农家肥,能回收利用的卖给废品收购站,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少量不可再生利用垃圾就近倒入统一购置的垃圾桶;村收集:每个村湾配备一到两个垃圾箱,集中进行收集;镇转运:镇城管大队定期用垃圾车对垃圾进行转运;区处理:所有垃圾统一运至区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共配置了自卸式垃圾收集车15辆、垃圾箱260个,垃圾桶6000个,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全覆盖。

    3.村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简报、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在107国道与阳横公路交界处设置了巨幅宣传牌,在公路沿线、集镇街道、整治村庄设置了100个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5000份。通过“小手拉大手”、培训农村环保明白人活动,让环保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农户,让广大农民成为农村连片整治的主力军。

    4.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结合村湾特点,重点打造了谭家咀、大路方、下万、上海陈、丁家湾等一批亮点村湾,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彻底改变了过去村庄“脏、乱、差”的局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主要作法

    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靠前指挥。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乡镇、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协调、督办全区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区政府办牵头,环保、财政、建设、乡镇参与的连片整治工作专班,并拨付了前期经费30万元和专班工作经费5万元,专班代表区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区委书记胡超文提出了“搞早、搞细、搞实、搞硬”八字标准。区长李文波多次到项目现场指导。市环保局长王用新提出了“出经验、出成效、出亮点、不出丑”的要求。

    2.科学谋划,规范操作。区政府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可行性究研报告》和《项目实施方案》,委托市环保技术推广中心编制《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在刘家桥和双溪两地启动试点,逐步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35家投标,5家中标。整个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工程于2011年12月完工,经监测验收,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

    3.整合资金,统筹安排。整治示范项目涉及面广,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区政府通过多次调研,借鉴外地经验,在用好中央和省里资金的同时,整合各部门项目资源,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在项目区双溪桥镇共整合涉农部门资金9975.2029万元。

    4.打造亮点,形成示范。选择了7个基础条件较好,群众参与热情高的村湾,实施亮点工程的打造。通过打造亮点工程,使其成为示范,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在的效果,从而带动其他村湾积极参与。

    5.不断探索,建立机制。建立了区政府统一领导,相关乡镇和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责任制。区环保局负责项目指导、协调、督促、验收;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预算、拨付和报账管理;区建设局负责质量监理;相关乡镇政府负责实施中的纠纷调解、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工作。项目的长期运行经费主要采取“四个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在外能人捐资一点、村级集体经济帮扶一点、镇政府补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