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菜篮子”问题是近年来城区居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区政协根据委员的建议,把“菜篮子”工程列入了《2012年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的一个调研专题,由区政协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负责组织专题调研,旨在为区委、区政府解民忧、惠民生,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献计献策。7月上旬,在区政协副主席邓仁栋的带领下,调研组分别深入到有关乡镇的蔬菜基地和亿丰商贸城、宏大市场等进行了调研,邀请蔬菜种植和贩运大户分别到区农业局和区商务局进行专题座谈,详细了解了全区蔬菜生产、销售、贮存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如下报告。
一、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目前,全区蔬菜常年种植总面积8.9万亩。其中:水生蔬菜3万亩(莲藕1万亩、湘莲1.5万亩,其他0.5万亩),西甜瓜3.7万亩,其他蔬菜2.2万亩,总产量32.6万吨,占我区蔬菜总需求量的40%左右。主要种植品种有:辣椒、茄子、冬瓜、番茄、黄瓜、豇豆、小白菜、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竹叶菜、苋菜、菠菜、芹菜、大蒜、茭白、莲藕、藕带、菱角、香菇、平菇、巴西菇、西甜瓜等。其中全区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及协会15家,蔬菜种植50亩以上大户38户,100亩以上大户10户,无公害蔬菜产品10个,面积1万余亩,年销售蔬菜3.2万吨。全区农民自给蔬菜种植面积为3.5万亩,能勉强维持农民的吃菜问题。
(二)我区蔬菜基地的分布情况。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区蔬菜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我区已被列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区,正在逐步形成大约2万亩特色比较明显、相对连片的八大蔬菜基地。一是以向阳湖镇宝塔、铁铺,官埠桥镇湖场、渡船、紫潭为中心的城郊精细菜生产基地面积5000亩,主要是生产速生菜类、红菜苔丝瓜等;二是以双溪桥镇双溪、杨堡、杨仁等为生产主线的延秋蔬菜和特色蔬菜基地5000亩,主要生产茄果类菜、西兰花、水果黄瓜等;三是以温泉办事处肖桥、马桥镇马桥、严洲、高赛等发展设施蔬菜,实现基地连片3000亩以上,主要生产茄果类菜、速生菜类等;四是高桥镇洪港、白水、刘英、高桥、王旭等以白水萝卜、王旭的芹菜为主导、精细菜为补充发展蔬菜基地面积3000亩;五是横沟桥镇孙祠、傅桥建设季节菜、果用瓜类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六是横沟桥镇杨畈建设1000亩,以产菜用瓜类菜为主的无公害精品菜生产基地;七是双溪桥镇浮桥建成1000亩“一菜两用”菜苔基地;八是以奶牛场杨排州为主建成1000亩酱菜原料基地。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蔬菜大棚(钢架、竹架)1500亩,修建沟渠道路15千米,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三通。
(三)我区蔬菜来源及价格。我区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大部分依靠外供,春、秋季尤为明显。外供菜大约占整个市场年均份额的60%左右,据调查,咸安区城镇(包括永安、温泉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蔬菜每日需求量约200吨,夏、冬旺季本地菜每日可供量约100吨,占需求量50%;春、秋淡季本地菜每日约60吨,约占需求量的30%。
据市场办统计:我区蔬菜的价格:一是比赤壁、嘉鱼等周边县市菜价每斤高0.3至0.5元;二是温泉城区菜价比永安城区菜价每斤高0.3至0.5元左右。因蔬菜价格的差异,每年咸安区城区居民比周边县市人均要多162--270元的生活支出。
二、我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蔬菜产业过去一直是我区农村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政策保障不到位,我区蔬菜生产出现萎缩、呈下滑趋势。
(一)蔬菜产业投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区政府除每年安排1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蔬菜生产和基地建设外,还有部分农资用于支持蔬菜生产,菜地的井、渠、路、林、棚每年都有投入。但是,近10年来,由于经济转型,蔬菜基地建设两金制度(蔬菜生产风险基金和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未落实蔬菜基地“先建后占”这一基本原则。从2006年国家实施种养补贴制度以来,没有涉及对蔬菜种植实施补贴。我区蔬菜生产处于政府关注不够、投入不足,个人抗风险能力弱、不敢投入的境地。近几年我区蔬菜生产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蔬菜基地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区城郊蔬菜基地受城市扩张而挤占殆尽,曾经为保证城市蔬菜供应的一、二线菜地不断萎缩,由2005年前成片的8000亩锐减到现在零散的2000亩不到。而新发展的菜地,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种植习惯、技术要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菜农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弱,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失望,导致了我区菜农种植蔬菜的激情越来越低落,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区种菜大户中,大多数是近年引进来的外地人,他们的生产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前两年的灾情损失,动摇了他们在我区继续种菜的信心,有的因亏本,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有的正打算迁往政策比我区优惠的赤壁和嘉鱼等地。这是我区蔬菜生产逐年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蔬菜生产水平不高。目前,我区蔬菜生产大部分还停留在分散种植、露天种植的粗放式生产水平上,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无市场针对性。其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缺少企业化蔬菜生产大户的带动。我区目前还没有一家组织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大户,对蔬菜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缺乏蔬菜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引导。全区现有的几家蔬菜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实力弱小,信息闭塞,引导作用也不明显。同时由于风险大、投入高,抗灾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对种菜持观望态度的多,种的少。三是缺乏对蔬菜分级包装、优质优价以及保鲜储运等产后处理,蔬菜产地和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蔬菜是否有农药残留及其他安全隐患无法监控,蔬菜生产和市场销售脱节,自由集贸市场布局不合理、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完善,蔬菜销售难,依然是菜农最担心的问题,也是产业难以做大的直接的原因。四是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种菜是一个技术农活,过去城郊菜农多年的实践积累,有了一定的技术,由于菜地的征收无地可种,不得不进城务工;远郊农民想种菜,又因不懂技术不敢种。我区农技部门缺乏蔬菜专业技术人才(农技员绝大多数不懂蔬菜)、缺乏支撑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五是农村青壮年对种蔬菜积极性不高。由于种菜要有一定的技术、并有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投入,从收入稳定出发,青壮年多热衷于外出打工,不愿下地种菜。从我区目前的状况看,大多数种菜大户都是引进的外地人,本地从事蔬菜产业的人员很难稳定。以上五个方面是蔬菜产业难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蔬菜销售市场不完善。蔬菜要上老百姓的餐桌,必需进市场销售,根据城市人口宜居要求,每平方公里或一万人口范围内,要设置一个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标准化菜市场。但目前我区菜市场配套设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而且没有一个公益性蔬菜市场,不管的自产蔬菜还是外来蔬菜都必须要交摊位占用费进场销售,这样不仅加重了菜农的负担、影响了菜农就近就便销售,同时又抬高了菜价,加重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
三、对我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又是丰富市民餐桌的惠民工程,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扩张,鄂南经济强市的崛起,发展蔬菜产业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蔬菜生产是“菜篮子”工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城镇居民生活必需而又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已经成为“宜居咸安、幸福咸安”建设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必须纳入区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建议成立有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明确区蔬菜办公室为区农业局内设的副科级常设机构,安排适当编制,配强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全区蔬菜产业规划,指导、推动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全面工作,为全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是明确政府责任。区政府要把城市保供的重点蔬菜基地,当作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核心予以重点保护,确因建设需要占用菜地的,要加收菜地占用补偿金。其次要建立以政府激励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产流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对蔬菜种植户的信贷投入渠道,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并制定相应措施稳定我区“菜篮子”。乡镇政府要负责做好基地的土地流转和劳动用工的协调工作,为生产大户建基地、抓生产提供保障性服务。
(二)科学规划,保证蔬菜生产面积落实。本着“科学布局、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按“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商品蔬菜基地,选择有发展潜力、易连片成规模的区域,打造蔬菜产业带,结合基地的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主打品种,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形成特色。据测算:常规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以上,方能满足永安、温泉两地城镇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根据我区实际,蔬菜基地必须增容。建议在双溪、横沟、马桥、官埠、向阳湖等镇建设万亩连片的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将近郊和107国道、咸潘公路、南外环沿线等交通便利的、水利条件好的、短期内不被城市发展“挤”掉的、无污染的村组建成蔬菜专业村组,基地总面积不少于2 万亩;在向阳湖、官埠、奶牛场等地发展湘莲、莲藕、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及特色蔬菜 。形成官埠、向阳湖以“两瓜两菜”为主;双溪、横沟、高桥、马桥以推秋延迟辣椒、西红柿、大葱、早春西瓜、四季豆、萝卜等品种为主;奶牛场以观光休闲特色蔬菜和水生蔬菜为主;汀泗、高桥以食用菌双孢菇为主;大幕以冬笋和山野菜为主的蔬菜发展格局。
(三)积极引导,促进蔬菜生产水平升级。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政府的支持引导是关键。蔬菜生产劳动强度大、自然条件要求高、科技含量强、农民种植习惯转变难,政府引导尤为重要。
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区委政府要出台措施整合部门资源,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职责,加大对农民建基地、买设备、搞管理的扶持力度。区财政部门要设立蔬菜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中产品认证、品牌建设、良种繁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奖励扶持;国土、交通部门要利用项目资金解决土地平整、渠、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部门重点做好基地规划,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成果,加强品牌指导,引导商标注册。水利部门要为重点蔬菜基地用水和滴灌、喷灌设施提供资金援助;农机部门要落实大棚搭建、滴灌设施配套及购买农机具提供补贴;商务部门负责蔬菜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设,为菜农入市交易提供方便。通过整合上述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完善农田沟、渠、路、电等基本设施建设,做到灌有水、涝能排、路相通的格局,为保障蔬菜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加强科技引导。(1)打造一支蔬菜科技服务队伍。设立区、镇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运用一切可用的办法加快技术队伍的建设,调配所需物资,指导生产管理,解除后顾之忧。(2)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筛选出适合我区土质气候的品种,降低蔬菜经营风险。(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有计划地培训菜农,深入开展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到蔬菜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力争在2-3年内,使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
三是加强示范引导。蔬菜产业是高投入(15000元/亩,大棚可用15年)、高回报(10000元/亩、年以上,是种粮收入的5--8倍)的产业,要通过扶持蔬菜种植大户(特别是带头应用新科技新品种的种植大户),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当前本地群众种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要加大蔬菜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集中连片基地,由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形成紧密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利益联合体,抵御和降低风险,要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种菜不仅能稳赚不赔,而且比种粮效益要高得多,比打工收入不会少,既有当老板的自尊、又能照顾家庭,是大有可为的好产业,从而达到让部分粮农转变为菜农的目的。
四是加强激励引导。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对新发展的连片蔬菜基地100亩以上、新建钢架大棚集中连片30亩以上、食用菌生产5万袋以上及配套的设施机械,出台扶持补贴政策。不仅要继续争取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的每年200万的市长蔬菜产业专项基金,同时要争取全省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资金,用于扶持蔬菜大户和加工企业的发展,还要从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基金中,拿出部分用于对全区蔬菜产业的扶持。此外,要创新模式,保持产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生产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网络化。
(四)搞活流通,实现蔬菜产销无缝对接。一是以亿丰商贸大市场为依托,形成集蔬菜批发、电子结算、质量检测、信息发布、仓储物流,冷藏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交易中心,向全区幅射,并以方便市民和符合城管要求为原则,在城区合理布局,逐年增建公益性菜市场,或在现有各个菜市场内划定本地菜农自产蔬菜自由销售区。同时,在双溪、横沟、高桥、汀泗等乡镇产地建设流通市场,逐步形成区、镇两级市场营销体系,确保蔬菜及时流通上市。区商务部门要为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蔬菜进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提供服务。二是按照蔬菜储备能力满足城镇居民7天需求的要求,建设有一定库容的冷藏保鲜库,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平稳。三是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达到每个乡镇和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有蔬菜质量速测仪,每个农贸市场有检测室,进一步完善蔬菜全程追溯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积极推行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通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使蔬菜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98%。同时,要开通电子商务,逐步推广蔬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蔬菜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