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我区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4-08-20 | 798 次浏览 | 分享到:
——咸安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根据区政协2014年工作安排,今年4至6月,由区政协副主席冯平方带队,区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牵头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调研组一方面对区内旅游产业相关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另一方面赴外地旅游强县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近3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充分认识了发展我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了解了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习了外地旅游强县一些先进作法和经验,对我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现汇报如下。
一、外地旅游强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作法与经验
为了更好地吸收外地发展旅游产业的作法和经验,调研组提前做足功课,选定了与我区地域、人口、资源相近的3个县(市)作为考察调研对象,用短短6天的时间走访了重庆武隆县和四川省阆中市、贵州省赤水市,以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取经,总结了外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经验。
1、坚持不懈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导向
重庆市武隆县处乌江下游,武夷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以山、水、瀑、峡、洞、桥、竖井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以前交通十分落后,后来划归重庆直辖市后,2007年才开通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县委、县政府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天赐的宝贵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县冲出贫困线。一开始,政府引导要求私营企业自主开发、自主营销旅游,效果总是欠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由政府出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融资6.8亿元收购了私营公司经营的全部旅游景点。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全县开始旅游“二次创业”。目前,该县共有3个5A级旅游景区,全部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游客接待量由2008年的220万人次猛增到2010年的1000万人次,连续2年翻番。2013年,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8%。该县的经验是: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个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重担,不急于求成,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地发展旅游产业。
2、定位精准的发展规划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备前提
良好的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精准的定位则能进一步明确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开发时序和布局,真正走上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科学和谐发展之路。阆中市发展旅游业初期,就精准定位在“历史文化”上,围绕古城做好规划。一是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的名城、名镇、名村;二是争取四川省人大的支持,专门为该市颁布了《古城保护条例》;三是展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3、措施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直接动力
为了发展旅游产业,阆中市成立了古城保护委员会,明确了古城保护范围,划分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对古城进行细化管理;武隆县成立了副县级的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县领导挂帅,县委、政府统一决策,统一思路,统一调动,部门各司其职,上下一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营销”,各机关单位均有推介旅游的硬性任务指标,年终纳入目标考核管理体系。
4、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扎实基础
发展旅游业,要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产业。阆中、武隆、赤水三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旅游特色突出,他们都做足、做活了这些旅游资源,并成功创立旅游品牌。武隆县在旅游开发前,本是一片“穷山恶水”,但他们却利用这种生态环境打造“户外运动之城”的品牌,连续12年举办“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大大提升了武隆县的知名度。
5、丰富深厚的文化特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效推手
在保护开发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文化也是发展旅游产业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阆中市在古城开发和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春节文化”、“张飞文化”、“科举文化”;武隆县以“川江号子”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张艺谋团队以此为内容,编导了《印象武隆》山水实景剧,上演第1年就创收5000万元;赤水市以其红色文化为底蕴,建设了“红军街”,同时大力推介其特有的“酒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参观购物。
二、咸安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在对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时,冯平方副主席带领调研组成员走访并座谈了区内的5个旅游景区、4家温泉企业、4家大中型旅行社和3家旅游农庄,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我区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进行了整理,对存在的不足也进行了剖析。
(一)我区发展旅游产业具备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
1、红色资源。我区是一座集革命老区、鄂豫皖苏区为一体的红色城市。既有闻名世界的向阳湖历史文化名人旧址、又有北伐名镇汀泗桥镇、131军事工程,还有钱亦石、钱瑛、聂洪钧、何功伟等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人物。据统计,我区已确认的重要革命遗址有25处,其中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绿色资源。我区地理位置优越,山川秀美,风光旖旎。碧绿无垠的星星竹海,浩瀚雄浑,幽静清新;鸟语花香的潜山,诗情画意,心旷神怡。金桂湖低碳生态示范区已小有名气,嫦娥湖极具开发价值。诸如此类的原生态,举不胜举。正因为如此,在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咸宁在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8位。
3、金色资源。我区素有“桂花之乡”的美誉。全区共有桂树二十多万株,年产桂花九万多公斤,咸安桂花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秋日的咸宁,“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是名副其实的“香城”。特别是近两年,举全区之力在桂花镇打造的“桂花源”景区,更是我区独有的金色资源。
4、紫色资源。城市规划管理“七线”中,紫线是特指对国家和省、市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2013年,我区孙郭胡城址、沈鸿宾故居和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一起入选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全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保单位8处,市区保护单位96处。这么庞大的紫色资源,对于提升我区软实力,建设文化咸安,并最终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将具有深远意义。
5、区位优势。我区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位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中段,区位适中,交通便捷。继前年成功步入“高铁时代”后,去年又新开通了武咸城际铁路,在开发旅游产业中具有极强的区位优势。
6、产业基础。我区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发旅游业,有一批可供提档升级的景区景点。近年连续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带动了我区一批高档次的温泉酒店的建设,“香城泉都”的美名已经享誉海内外。
(二)我区旅游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1、认识不高,力度不大,开发档次低
1、认识高度不够。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包括领导层,对我区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前景认识尚未到位。二是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早就提出工贸旅游兴区的战略目标,但讲得多,做得少,没有把旅游业提高到与工贸业同样的高度来重视。三是整合力度不够。全区的旅游资源得不到统一、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产业难以快速提升和做大做强。四是支持热度不够。各部门、各乡镇对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不尽相同,出现各自为政、错位越位现象,只顾个体发展和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五是市区统筹不够。在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区很多景点实际由市里直管,难以做到协调配合和利益兼顾。
2、投入不足,建设不力,名优景区少
我区现有旅游景点可看性缺乏明显优势。太乙洞、131军事工程几乎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设施陈旧。星星竹海名声在外,但去了之后发现,不知道看什么。近几年较为红火的温泉浴池,因同质化竞争厉害,差异化发展不够,如今大多数是亏损状态,有的温泉企业已经转让了三次,温泉内设施老化,连浴巾都不能及时更新。截止目前,我区没有一个5A级景区。
3、挖掘不深,特色不显,文化底蕴浅
凡是成功的旅游胜地,大都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因为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我区的旅游景点在文化内涵发掘方面有很大欠缺,对独具咸安特色的“嫦娥文化”、“中秋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五七干校”闻名世界,但参观过的游客都觉得失望。各个景区的解说词,普遍内容单薄,没有文化底蕴,不能向游客阐述咸安的历史和人文文化。
4、项目不多,产品不全,旅游消费难
我区旅游停留在传统的、低水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时代,且要素不全,除了以温泉吸引游客,其它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根本留不住游客。有的景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一饱眼福,但却没有可供游客娱乐体验的休闲设施,吸引力和满意度必然降低。在旅游产品方面,既没有形成专业规范的旅游购物商场,又没有叫得响的本地旅游商品,以桂花、楠竹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档次不够、品种不全。
三、发展咸安区旅游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1、要解决好旅游立市、旅游兴区的思想认识问题
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来认识。发展旅游产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居民收入;可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要解决好整合资源、促进开发的规划引领问题
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旗帜与方向。规划是提高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必要手段,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以特色为亮点,通过规划整合资源、开发精品,从而整体提升我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3、要解决好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政策保障问题
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非某一部门所能代替,强化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将会产生乘法效应。不仅直接拉动旅游消费,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的发展,甚至还能刺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市场这只有形的手。
4、要解决好敢于策划、善于推介的旅游营销问题
在旅游业宣传营销中,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外地的旅游强县每年用于投放的宣传费用都是千万元以上,投入大,回报也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旅游市场。只有将优秀的城市资源推向市场,包装城市品牌使其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步骤、有策略的开展城市营销推介,才能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原则,准确定位
1、正确处理好发展工贸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工贸业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工业是侧重于强区,但旅游业的税收是以地税为主,更侧重于富民。我区绿色低碳环保,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得天独厚。因此,完全可以在工贸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布局空间上进行错位安排,齐头并进。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划分区域。对适宜发展旅游业的乡镇,不建工业园,不考核工业指标,让其一心一意发展旅游产业。
2、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要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水银山”。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业。要在财政支出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政策资金、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打造一批旅游项目。最终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开发。要依托我区现有的山水、环境资源优势,保持原生态,不轻易毁绿退地,着重开发能够凸显咸安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是要打造一台充分展示咸安民俗文化的山水实景剧,把来咸游客留得住。二是要围绕“香城泉都”做文章,重点突出“香”和“泉”两大特色,逐步打造一批5A级景区景点。三是要搞好旅游商品开发,立足我区丰富独特的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在桂花、楠竹等产品上做大文章,做出精品。
(三)科学发展,强力推进
1、开展一批大讨论
建议区委、区政府组织高规格、高层次的考察团,赴外地旅游强县进行一次考察学习;建议在区委中心组学习日程中,安排一次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把脉指导、邀请外地旅游局长介绍经验;建议组织全区上下,围绕“咸安旅游特色在哪里? ”、“如何做好我区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策划营销?”等问题,组织区四大家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办场开展大讨论,使全区干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树立信心。
2、搭建一个大舞台
建议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旅游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要素加大导向性投入;建议在旅游产业的对外招商工作中加大力度,吸引真正做旅游的企业家来我区投资开发旅游;建议学习外地经验,整合星星竹海管委会、金桂湖管委会等机构,成立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协调指挥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组织一次大攻关
建议针对我区旅游规划滞后、旅游产品不优、旅游营销不足、旅游商品不多等问题进行调查剖析;建议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景区景点进行提档升级,突破制约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建议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理顺市区一体化中的旅游资源整合问题。
4、形成一方大气场    
建议加大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策划节事赛事进行营销;上档次、上规格的投放报媒形象宣传进行营销;借力交通区位优势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进行营销;学习外地经验开展全民营销。今年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打黑案的公审大大提高了我区的知名度,要抢抓这个机遇,营造我区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5、促进一轮大发展
建议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奖励机制,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推进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我区旅游产品体系明显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明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明显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提升,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养生目的地。
总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我区的旅游产业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咸安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根据区政协2014年工作安排,今年4至6月,由区政协副主席冯平方带队,区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牵头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调研组一方面对区内旅游产业相关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另一方面赴外地旅游强县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近3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充分认识了发展我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了解了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习了外地旅游强县一些先进作法和经验,对我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现汇报如下。
一、外地旅游强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作法与经验
为了更好地吸收外地发展旅游产业的作法和经验,调研组提前做足功课,选定了与我区地域、人口、资源相近的3个县(市)作为考察调研对象,用短短6天的时间走访了重庆武隆县和四川省阆中市、贵州省赤水市,以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取经,总结了外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经验。
1、坚持不懈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导向
重庆市武隆县处乌江下游,武夷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以山、水、瀑、峡、洞、桥、竖井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以前交通十分落后,后来划归重庆直辖市后,2007年才开通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县委、县政府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天赐的宝贵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县冲出贫困线。一开始,政府引导要求私营企业自主开发、自主营销旅游,效果总是欠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由政府出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融资6.8亿元收购了私营公司经营的全部旅游景点。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全县开始旅游“二次创业”。目前,该县共有3个5A级旅游景区,全部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游客接待量由2008年的220万人次猛增到2010年的1000万人次,连续2年翻番。2013年,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8%。该县的经验是: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个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重担,不急于求成,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地发展旅游产业。
2、定位精准的发展规划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备前提
良好的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精准的定位则能进一步明确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开发时序和布局,真正走上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科学和谐发展之路。阆中市发展旅游业初期,就精准定位在“历史文化”上,围绕古城做好规划。一是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的名城、名镇、名村;二是争取四川省人大的支持,专门为该市颁布了《古城保护条例》;三是展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3、措施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直接动力
为了发展旅游产业,阆中市成立了古城保护委员会,明确了古城保护范围,划分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对古城进行细化管理;武隆县成立了副县级的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县领导挂帅,县委、政府统一决策,统一思路,统一调动,部门各司其职,上下一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营销”,各机关单位均有推介旅游的硬性任务指标,年终纳入目标考核管理体系。
4、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扎实基础
发展旅游业,要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产业。阆中、武隆、赤水三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旅游特色突出,他们都做足、做活了这些旅游资源,并成功创立旅游品牌。武隆县在旅游开发前,本是一片“穷山恶水”,但他们却利用这种生态环境打造“户外运动之城”的品牌,连续12年举办“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大大提升了武隆县的知名度。
5、丰富深厚的文化特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效推手
在保护开发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文化也是发展旅游产业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阆中市在古城开发和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春节文化”、“张飞文化”、“科举文化”;武隆县以“川江号子”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张艺谋团队以此为内容,编导了《印象武隆》山水实景剧,上演第1年就创收5000万元;赤水市以其红色文化为底蕴,建设了“红军街”,同时大力推介其特有的“酒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参观购物。
二、咸安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在对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时,冯平方副主席带领调研组成员走访并座谈了区内的5个旅游景区、4家温泉企业、4家大中型旅行社和3家旅游农庄,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我区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进行了整理,对存在的不足也进行了剖析。
(一)我区发展旅游产业具备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
1、红色资源。我区是一座集革命老区、鄂豫皖苏区为一体的红色城市。既有闻名世界的向阳湖历史文化名人旧址、又有北伐名镇汀泗桥镇、131军事工程,还有钱亦石、钱瑛、聂洪钧、何功伟等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人物。据统计,我区已确认的重要革命遗址有25处,其中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绿色资源。我区地理位置优越,山川秀美,风光旖旎。碧绿无垠的星星竹海,浩瀚雄浑,幽静清新;鸟语花香的潜山,诗情画意,心旷神怡。金桂湖低碳生态示范区已小有名气,嫦娥湖极具开发价值。诸如此类的原生态,举不胜举。正因为如此,在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咸宁在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8位。
3、金色资源。我区素有“桂花之乡”的美誉。全区共有桂树二十多万株,年产桂花九万多公斤,咸安桂花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秋日的咸宁,“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是名副其实的“香城”。特别是近两年,举全区之力在桂花镇打造的“桂花源”景区,更是我区独有的金色资源。
4、紫色资源。城市规划管理“七线”中,紫线是特指对国家和省、市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2013年,我区孙郭胡城址、沈鸿宾故居和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一起入选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全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保单位8处,市区保护单位96处。这么庞大的紫色资源,对于提升我区软实力,建设文化咸安,并最终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将具有深远意义。
5、区位优势。我区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位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中段,区位适中,交通便捷。继前年成功步入“高铁时代”后,去年又新开通了武咸城际铁路,在开发旅游产业中具有极强的区位优势。
6、产业基础。我区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发旅游业,有一批可供提档升级的景区景点。近年连续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带动了我区一批高档次的温泉酒店的建设,“香城泉都”的美名已经享誉海内外。
(二)我区旅游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1、认识不高,力度不大,开发档次低
1、认识高度不够。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包括领导层,对我区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前景认识尚未到位。二是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早就提出工贸旅游兴区的战略目标,但讲得多,做得少,没有把旅游业提高到与工贸业同样的高度来重视。三是整合力度不够。全区的旅游资源得不到统一、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产业难以快速提升和做大做强。四是支持热度不够。各部门、各乡镇对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不尽相同,出现各自为政、错位越位现象,只顾个体发展和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五是市区统筹不够。在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区很多景点实际由市里直管,难以做到协调配合和利益兼顾。
2、投入不足,建设不力,名优景区少
我区现有旅游景点可看性缺乏明显优势。太乙洞、131军事工程几乎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设施陈旧。星星竹海名声在外,但去了之后发现,不知道看什么。近几年较为红火的温泉浴池,因同质化竞争厉害,差异化发展不够,如今大多数是亏损状态,有的温泉企业已经转让了三次,温泉内设施老化,连浴巾都不能及时更新。截止目前,我区没有一个5A级景区。
3、挖掘不深,特色不显,文化底蕴浅
凡是成功的旅游胜地,大都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因为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我区的旅游景点在文化内涵发掘方面有很大欠缺,对独具咸安特色的“嫦娥文化”、“中秋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五七干校”闻名世界,但参观过的游客都觉得失望。各个景区的解说词,普遍内容单薄,没有文化底蕴,不能向游客阐述咸安的历史和人文文化。
4、项目不多,产品不全,旅游消费难
我区旅游停留在传统的、低水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时代,且要素不全,除了以温泉吸引游客,其它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根本留不住游客。有的景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一饱眼福,但却没有可供游客娱乐体验的休闲设施,吸引力和满意度必然降低。在旅游产品方面,既没有形成专业规范的旅游购物商场,又没有叫得响的本地旅游商品,以桂花、楠竹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档次不够、品种不全。
三、发展咸安区旅游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1、要解决好旅游立市、旅游兴区的思想认识问题
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来认识。发展旅游产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居民收入;可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要解决好整合资源、促进开发的规划引领问题
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旗帜与方向。规划是提高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必要手段,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以特色为亮点,通过规划整合资源、开发精品,从而整体提升我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3、要解决好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政策保障问题
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非某一部门所能代替,强化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将会产生乘法效应。不仅直接拉动旅游消费,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的发展,甚至还能刺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市场这只有形的手。
4、要解决好敢于策划、善于推介的旅游营销问题
在旅游业宣传营销中,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外地的旅游强县每年用于投放的宣传费用都是千万元以上,投入大,回报也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旅游市场。只有将优秀的城市资源推向市场,包装城市品牌使其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步骤、有策略的开展城市营销推介,才能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原则,准确定位
1、正确处理好发展工贸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工贸业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工业是侧重于强区,但旅游业的税收是以地税为主,更侧重于富民。我区绿色低碳环保,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得天独厚。因此,完全可以在工贸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布局空间上进行错位安排,齐头并进。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划分区域。对适宜发展旅游业的乡镇,不建工业园,不考核工业指标,让其一心一意发展旅游产业。
2、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要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水银山”。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业。要在财政支出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政策资金、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打造一批旅游项目。最终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开发。要依托我区现有的山水、环境资源优势,保持原生态,不轻易毁绿退地,着重开发能够凸显咸安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是要打造一台充分展示咸安民俗文化的山水实景剧,把来咸游客留得住。二是要围绕“香城泉都”做文章,重点突出“香”和“泉”两大特色,逐步打造一批5A级景区景点。三是要搞好旅游商品开发,立足我区丰富独特的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在桂花、楠竹等产品上做大文章,做出精品。
(三)科学发展,强力推进
1、开展一批大讨论
建议区委、区政府组织高规格、高层次的考察团,赴外地旅游强县进行一次考察学习;建议在区委中心组学习日程中,安排一次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把脉指导、邀请外地旅游局长介绍经验;建议组织全区上下,围绕“咸安旅游特色在哪里? ”、“如何做好我区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策划营销?”等问题,组织区四大家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办场开展大讨论,使全区干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树立信心。
2、搭建一个大舞台
建议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旅游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要素加大导向性投入;建议在旅游产业的对外招商工作中加大力度,吸引真正做旅游的企业家来我区投资开发旅游;建议学习外地经验,整合星星竹海管委会、金桂湖管委会等机构,成立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协调指挥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组织一次大攻关
建议针对我区旅游规划滞后、旅游产品不优、旅游营销不足、旅游商品不多等问题进行调查剖析;建议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景区景点进行提档升级,突破制约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建议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理顺市区一体化中的旅游资源整合问题。
4、形成一方大气场    
建议加大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策划节事赛事进行营销;上档次、上规格的投放报媒形象宣传进行营销;借力交通区位优势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进行营销;学习外地经验开展全民营销。今年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打黑案的公审大大提高了我区的知名度,要抢抓这个机遇,营造我区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5、促进一轮大发展
建议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奖励机制,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推进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我区旅游产品体系明显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明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明显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提升,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养生目的地。
总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我区的旅游产业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