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4-09-15 | 738 次浏览 | 分享到:
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实施,《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出炉,咸宁城镇化建设已驶入快车道。依托市区一体,咸安如何定位、如何借力助推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今年5月,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了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个别访谈、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先后深入各乡(镇、办、场)、相关部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咸安城镇化建设情况,查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分析阻碍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咸安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五区”(咸安经济开发区、咸安商贸物流区、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梓山湖科技生态新城、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骨干,以中心镇(贺胜、横沟、汀泗、双溪)为纽带,以中心村、城中村(旧城)改造为支点,一般乡镇为网络的新型城镇体系。截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4.5万人,镇区人口12.4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6%。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015年,咸安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将达到7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到25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62.6%;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到26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67.6%。
从总体上看,目前咸安城镇化建设虽发展态势良好,但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城镇规划编制滞后,规划执行不力
一是规划前瞻性不强。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咸安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集镇建设规划基本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层结性不够,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造成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二是规划执行力度不够。受利益驱使,咸安城镇化建设存在着规划和建设“两张皮”现象。由于规划权在市,建设权在区,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建设牵着规划走的现象,如:开发商的利益与规划相冲突;领导意志与规划相冲突;老百姓建房的刚性要求与规划相冲突等,都有可能造成规划执行不力。无序的城镇化建设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且影响综合效益的发挥。
2、城镇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实力不强
一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咸安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产业集群效应不够明显、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还没有形成“一柱擎天”的特色工业主导产业,拉动能力和财税贡献能力有限。二是集聚经济效益不佳。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从咸安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聚集经济效益没有凸现出来。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缺乏引导农民进镇就业的吸引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能力有限。
3、城镇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功能不全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咸安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系统配套有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重视道路、给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忽视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气等设施配套,形成了重“地上”而轻“地下”的现象。二是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咸安城镇体系的金字塔基础弱,城镇群带动不强,镇—村格局扁平,“小城区、大农村”,导致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载体发育不足,加之乡镇城镇规划设计缺乏系统布局,建设资金又严重短缺,由此引发了各乡镇重城镇建筑表像,忽视学校、文化、医院、大型超市、商业网点等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了重“面子”而轻“里子”的现象。
4、城镇管理手段滞后,城镇机制不活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益发凸显出来。一是乡镇规建办力量薄弱、职能缺位。2013年各乡镇成立了规建办,其职能涵盖了“规、建、管”等方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人员较少(仅1至3个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缺乏,目前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控违上,规建办的主要职能没有履行。二是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能充分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四是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在推进“四化同步”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建设过程的大量征用土地,各乡镇发展所预留的规划指标不足,有部分乡镇已无规划指标可用。五是市、区规划对接冲突协调难。由于区级规划无自主权,一旦市、区规划对接冲突时,协调工作十分艰难,可谓在狭缝中寻发展。以上诸种现状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呈良性发展。
二、思路与举措
1、以规领城绘蓝图,让城镇有方向
规划涉关城镇未来发展大局。在市区一体化发展大势下,咸安城镇化规划必须把握自身定位和区域分工,做到落子成局,避免走弯路。一要做优规划的顶层设计。按照市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咸安的自身特点,遵循“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城镇发展个性的总体要求,请大师、聘名院、集众智,统筹编制和修改不符区情的规划,做到全区一张蓝图。二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对路网、市政、园林绿化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要高标准设计,避免城镇“脑梗塞、肠梗阻”;对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设计要具前瞻性,避免城镇得“软骨病”;对咸安地域人文、风俗特色要量体裁衣设计,要注重打造内容,塑造风骨,形成品牌,彰显浓郁地方味道和风采,避免各集镇“千城一面”。三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必须牢牢树立“以规领城”的意识,出台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坚定地执行相应规划,使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城镇规划随意被领导、开发商的意志所绑架。
2、以产兴城强支撑,让城镇有实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没有产业依托,加快城镇化进程只可能是“空中楼阁”。一要做强做大工业。进一步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在不断壮大苎麻纺织、机电制造、森工建材、橡胶化工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模具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规模倍增,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过5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龙头企业。二要做优做精农业。进一步建设完善“五个万亩”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五大养殖小区”,突出蔬菜、禽畜、水产品、桂花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着力建设咸安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围绕市民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打造百亿元竹产业、百亿元茶产业的目标要求,着力建好设施蔬菜、楠竹、有机茶三大基地。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三要做实做活服务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突出地方特色,继续完善温泉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加快桂花、楠竹、茶叶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提升旅游接待综合能力,打造“香城泉都”金字招牌。
3、以基铸城善设施,让城镇有活力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镇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要完善城区功能,提升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市区一体”意识,在认真做好市级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的同时,以“一路、两河、三片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咸潘一级公路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公路沿线产业与空间布局。抓好淦河、高桥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建设淦河生态景观带;继续推进车站路、西河等片区(城中村)的综合改造工程,把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成新的城市亮点。加快商贸物流区建设,大力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建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担保、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二要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形象。统筹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集镇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加强道路养护管理,实施国省道、主要县乡道路、通村公路升级改造,支持乡镇和中心村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统筹城乡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公共交通、广播电视、清洁能源等设施建设。
4、以文塑城提品位,让城镇有魅力
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灵魂,是城镇魅力的体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特别注意打造城镇风骨和文化内涵,提升城镇品味。一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咸安不缺文化,缺乏的是对文化的挖掘和提炼。虽然现已打造了咸安湖北周庄汀泗桥、向阳湖、桥乡文化、桂花文化、嫦娥文化等文化精品工程,但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佛道教文化、码头文化、商业文化等均被岁月尘封,必须大力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城镇融入人文历史,增强文化底蕴的厚重感。二要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产业模式,以推进新型城镇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织碰撞,形成独特的城市艺术形态。
5、以制管城促发展,让城镇有张力
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让新型城镇化呈良性化发展,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一要完善投融资机制。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镇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按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二要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区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鼓励群众进城镇落户经商,共同繁荣城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衔接一致的教育、医疗、就业、低保等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以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三要健全完善城镇管理体制。首先,以规建办为抓手,强机制、履职能,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其次,强素质、增能量,开展业务知识培训,配强配齐工作队伍,统筹协调解决好集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建议
1、城镇化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理想的城镇化应当是循序渐进的结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循序渐进的思想,要结合咸安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条件成熟的乡镇,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规划、有图纸、有方案、有步骤、有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条件不成熟的乡镇,可暂且先放着,让青山绿水得已保存,不能为了追求目标任务而大干快上。
2、城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
理想的城镇化应当是人的城镇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城乡交融发展的问题。研究城镇化的问题,必须解决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问题,要加大城镇管理工作宣传和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增强法制意识、文明意识,要让进城农民从就业、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慢慢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二要处理好堵与疏的问题。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在严格执行控违的同时,对老百姓建房的刚性要求要超前考虑,全盘规划。
3、咸安区城镇化建设需要生态立城
咸安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统筹协调城镇生态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超前进行城镇化战略生态布局。同时加大对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充分保护自然地形风貌、历史特色、文化遗产等,早日实现绿色崛起。
��s �����X-S��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重点扶持“生甡川”茶业,把“生甡川”青砖茶推出国门,带入欧亚。树立“先借船后造船”的理念,全力以赴引进“国字号”大型茶叶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来我区投资茶产业,利用其先进理念、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提高我区夏秋茶的产出效益,壮大茶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培育和孵化一批本土的茶叶龙头企业。在汀泗桥镇或贺胜桥镇规划咸安区茶产业园,启动茶产业招商工作。二是要鼓励茶企拓展市场。在稳定发展区内市场和大力支持“三亿茶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区财政资金补贴,引导茶企在各大中城市开设咸安“有机茶”销售专柜,鼓励参加茶叶博览交易会;建立茶叶品牌销售网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模式,通过“咸安茶业(集团)公司”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构筑畅通的网络销售渠道,形成牢固的产业链。建立茶青交易市场,树立“以市场带动茶场”的理念,按照1万亩茶园规模布局,采取“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发挥效益”的原则,规划建设茶青市场。

4.整体联动优服务。一是要政府推动。设立茶产业督导组,研究解决全区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协调各地各部门支持茶产业发展。在区农业局加挂“区茶业局”牌子,具体负责全区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统一管理全区茶叶种植,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及茶产业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二是要上下联动。各有关乡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量化目标任务,强化落实考核,切实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力度。区直单位对茶叶专业村实行对口帮扶,充分调动全区的人、财、物,形成共谋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要激励促动。制定鼓励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奖励在发展茶产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四是要科技带动。建立科研推广体系,加强与市茶科所对接,成立我区茶叶研究机构,开展茶叶良种、茶技术、茶文化、茶品牌推介的研究和推广,开发茶叶新品种、新包装。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对全区茶企开展ISO质量认证和QS食品强制认证,引导、鼓励茶企争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全区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涵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加大金融部门对茶产业信贷扶持力度,打造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们深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茶产业“双百”战略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重塑我区“茶叶之乡”美名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