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工业经济 推进跨越式发展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2-09-13 | 613 次浏览 | 分享到:

经贸口政协委员活动小组组长  陈莉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根据大会安排,由工业经济界的政协委员,就如何发展大工业、促进大发展作议政发言,这充分体现了区政协紧扣区委四届一次会议精神,高度关注工业发展。下面,我代表经济界政协委员,就如何发展大工业,谈一些浅见。我的发言题目是:《壮大工业经济,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咸安区工业发展的现状
咸安历史上是一个欠发达的县级农业行政区,国土面积1503.8平方公顷,人口57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40余万人,耕地面积约3万公顷。1984年撤县改市以来,才由农业向工业转型,工业发展时间不足30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的工业强区战略,发展壮大了支柱产业,培育扶持了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我区工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从优到强”的良性态势,从而带动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 工业总产值由50 .4116 亿元增长到140.95亿元,年均增长35%;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1.3亿增加到42.34亿,增长274.6%;产值过亿元企业由7家增加到32家,净增25家;工业企业实现税金由9181万元增加到14375.6万元,增长56.6%;纳税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户数由11家增加到31家。2011年全区规模企业166家,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上交税收1.7亿元。现已逐步培植了以纺织服装、机电制造、森工建材和印刷包装为主导、以石油化工、玻璃制造、医药电子和食品加工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在园区建设上,开发建设了咸安(凤凰)工业大园区和横沟、贺胜、温泉、双溪、官埠、广东畈、周家垴等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全区工业建设进入了“园区凸现、企业增加、发展增速、质效增长”的大好时期。我区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市、全省县域经济较前的位次。
二、咸安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难集中。尽管近几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增长较大,但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我区目前尚缺乏销售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亿元以上企业也不多。由于企业规模小,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突出,制约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应变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
2、产品结构层次低,知名品牌难创立。目前,我区工业自主创新不够,产业优势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品牌打造乏力,成为我区工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现有的增长是一种低效率、低收益、没有质量的数量上的增长,不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工业发展几十年,目前仅有“澳森”地板获“国家驰名商标”。
3、经营管理粗放,管理人才难跟上。由于我区工业企业改制较晚,企业管理存在先天不足,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家族经营,理念滞后,手段缺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投入产出意识、现代管理意识和人才意识。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缺乏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企业重大决策取决于董事长(总经理)个人素质,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降低了企业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
4、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瓶颈”难突破。我区绝大多数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与全国中小企业一样,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银行方面,区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缩减,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银行爱莫助;企业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达不到授信标准,又缺少有效抵押和担保,只能望资兴叹;政府方面,协调银企合作,缺乏手段,在融资担保上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有效的融资平台,对企业的困境只能“隔岸观火”
5、发展环境不优,贴心服务难落实。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对发展工业认识不足,少数部门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个别单位对抓软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在政策落实上没有下真功夫,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上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在执法程序上还有履行不到位的地方。
三、推进咸安工业发展的建议
区委四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大工业战略”、建设实力咸安,关键就是要做大咸安经济总量,把发展大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核心。我们认为只有发展大工业,才能推动咸安经济大发展。
1、发展大工业要有大企业带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经济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大批销售收入过亿、10亿、百亿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助力!要通过建立专项奖励,对纳税大户、工业技改、企业上市、争创名牌、科技专利、引资增资等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并购转让、盘活存量、技术改造等,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区委、政府在思想要有大解放,在行动上要有大气魄,招商引资上要有大突破,招大商、招重商、招好商,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大财团、大企业、大客商、大项目。要注重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产业政策的支持,尽快培植一批实力雄厚、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引进一个大企业,带来一个大产业。
2、发展大工业要靠大产业支撑。
目前,纺织服装、机电制造、森工建材三大产业是我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纺织服装业,要把产业链向强有力的终端产品延伸,把纺织产业做强;机电制造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掌握自有知识产权,变制造为创造,把机电产业做精;森工建材业,要上规模,上档次,发挥森工产业园的园区优势,把森工产业做大。同时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主体,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将橡胶、石油化工、玻璃制品和电子等产业作为我区新的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将食品加工、医药作为优势产业培育,力争使森工建材、橡胶产业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
3、发展大工业要建大园区承载。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是实现工业经济扩张和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区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咸安经济开发区要按照“五园”的构想,建设以中国(湖北)节能电机产业园、中国(湖北)森工产业园、中国(湖北)电子制造产业园、中国(湖北)食品医药产业园(含湖北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中国(湖北)钢化玻璃器皿产业园为代表的“五园”集群化产业园区,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把园区建设成思想最解放、政策最优惠、环境最宽松、服务最到位、发展最迅速的工业“小特区”。同时,工业园区的发展上,要从注重量上的扩张逐渐转到着力质上的提高,推动工业经济科学、持续、快速发展。
4、发展大工业要靠大研发推动。
企业界有句名言“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充分表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也有政府的责任。工业主管部门要强力推动全区企业,严格执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之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优势,用标准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端。为了激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分担企业研发投入的压力和风险,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要有“欲取必予”的思想,允许企业在税前利润中留成一定的比例,作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企业在科技研发、品牌争创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把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创建活动,加速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品牌信誉好的优势产品群体,力争巨宁、精华、汇美达在国家名牌商标上实现新的突破。
5、发展大工业要创大服务环境。
目前,全国、全省、全市都在招商引资,都在想方设法招大项目、大企业。而我区目前面临的竞争压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大。比硬件,比不过省市园区;比财力,比不过发达地方。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我们的出路在何方?我们认为,竞争力就在人的方面,出路在于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环境是“第一资源”,靠优惠政策招商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政策不松步、土地不让步、税收不减免”,只有服务上下功夫。要让老板投资达到“两省”— “省钱”又“省心”。而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大服务环境,就要靠我们的干部了。一是要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凡是规定取消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凡是规定取消的收费一律不收,凡是可以精简的程序一律精简;二是要优化信用环境,努力建设诚信政府。坚持做到以诚待人、讲究信誉、慎重承诺、有诺必践,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努力塑造诚信服务企业的良好政府形象;三是要优化法制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坚决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努力营造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要优化人文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我区的工业经济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思想,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和谐创业氛围。要让这一理念成为推动咸安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让咸安的企业家在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中,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加宏大的事业,为咸安的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