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的咸宁情愫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8-07-14 | 15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陈大银

  中共中央原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赵辛初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化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生活、劳动,与咸宁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有关他与当地农民的一些趣闻轶事,在咸宁市民间广泛流传。
 
赵部长虚心请教吴队长
  1969年春,原中央文化部部分机关干部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成立了机关连, 番号为1连。全连共90余人。连长姓曲。由于他们是第一批到的,没有房子,就住在原咸宁县汀泗区甘棠公社星火大队第7生产队上庄吴,即现在的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甘棠村7组。星火7队由安家湾、上庄吴、八甲李3个自然村组成,简称安吴李生产队。机关连大多数是文化部的高层领导干部,副部长赵辛初同志被编入其中。由于他们初来乍到,没有宿舍,便由生产队安排到各家各户住。当时,7队队长是吴世兴,会计是李宏诰,出纳是吴盛华,贫协组长是李宏典(1996年去世)。
    与赵辛初打交道最多的当地农民就是吴世兴。吴世兴,男,出生于1934年7月28日,1958年至1965 年任星火大队大队长,“四清运动”后任7队队长。由于他出身贫农,又是土改根子,所以成为五七战士相信和依靠的社员。赵辛初先是在上庄吴吴继元(后任甘棠村委会主任)家的旧房楼上住了个把月,后搬到吴继瑞家住了个把月,然后搬到机关连在上庄吴东南方向对门搭的基建棚里住。在吴世兴家住的叫赵小恩,他当时是个地级以上的干部,负责指挥开挖向阳湖围垦截流河工程。机关连驻上庄吴期间,五七战士都是在公共食堂吃饭,食堂设在吴世兴家的隔壁祖堂里,共有7个炊事员,1个事务长。其中,有个高级厨师姓尚,手艺很不错。晴天,五七战士就在露天地吃饭;雨天就到房东屋里吃。赵辛初与众不同,他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端着饭碗,站在墙角慢吞慢咽。下雨时,屋檐下的雨水滴进碗里,他就把碗中的水倒出去,吃其中淡味冷饭。
    机关连来了一段时间后,需要打水井。由于对当地地质、水源等情况不熟悉,赵辛初就请吴世兴帮助选址。吴世兴建议在雁山下山边港沟低洼处挖井。这里地势低洼,有0.1亩面积。这个井打好后,水涌得多而快,可供 2000人吃用。赵辛初对一些五七战士说:“这是吴队长选的址,我们吃水要不忘选址人。”五七干校撤走后,这口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便填井为田,其中,一部分为吴世兴的责任田,一部分为郑先荣(7组农民)的责任田。
  后来,赵辛初被分配去看管向阳湖垦区里机关连的20亩水田。可是,这田里的秧苗与当地农民同时栽下去的秧苗截然不同,农民的秧苗郁郁葱葱,绿里呈黑,蒸蒸日上,而赵辛初看管的秧田黄皮寡瘦,迟迟不发棵。连部说赵辛初把水田没管好,他着急了,就去向吴世兴请教。
    第1次是叫在他身边一起工作、劳动的男青年小王去找,这一次没有找到,因为吴世兴已被星火大队抽到大队副业组当组长去了,他每天带领副业组的劳力拉板车去咸宁县商业局运货到甘棠供销社,当时不在家。
    第2次是赵辛初亲自去找的。这天,吴世兴在咸宁拉板车回来后,爱人刘喜宝(1982年去世)说:“老赵请你去看秧苗。”吴世兴二话不说,就径直去找赵辛初。他们两人在田野相碰,赵辛初说:“吴队长,我找你两天了。我们的秧苗栽下去10多天了,怎么还是那个鬼样子?”吴世兴知道,这20亩栽的是新引进的中谷“691”原种。 他们一起来到田边,看见水沟上游的水还在往田里灌,吴世兴说:“赵部长,赶快把这个水关住。”赵辛初说:“那怎么行呢?”吴世兴就说:“不要你负责,我去跟你们的连长讲。”过了半个小时,曲连长带领机关连90多人来了。他们每人拿着一个脸盆,有的还抬着尿素,准备把尿素往田里施。吴世兴对曲连长说:“老赵看管的这20亩秧苗不发棵,主要是冷浸重,水多了。要赶快晒田,马上关住上游的水,放走田里的水。”曲连长当即同意了这个方案。待上游第一丘田的水基本放光后,吴世兴下田作施肥示范,他按每亩18-20斤尿素的标准,拿着脸盆在水田撒施,然后用手把沾在泥水中的化肥轻轻挠动。示范完毕后,再三叮嘱:让田在太阳底下晒两天后,再向里面灌一掌深的水。机关连不仅赵辛初看管的这20亩这样搞,而且其余400 多亩田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只过一个星期,秧苗就全部返青了。
    这一年,机关连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一天, 在湖地工棚里,赵辛初见到吴世兴,十分感激地说:“你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是感谢你哪!你专门走了两里路到这里,耽误了你的时间。”随后,赵辛初送给吴世兴一条飞马牌香烟。当时,星火7队的劳日工分值(即每个劳力平均每劳动1天记10分,年终决算分配时,平均每10分的货币量)只3角6分, 而这条烟值3.5元,相当于10天的分值。 吴世兴平时抽的是圆球牌、大公鸡牌的香烟,其价格每包分别只0. 2元、0.15元,还有些农民只抽0.09元1包的红花牌香烟。收下这昂贵的香烟后,吴世兴很高兴。

吴队长无微不至地关心赵部长
  过了3个月,谷收起来了,赵辛初却病了。 他给钱请吴世兴代买鸡蛋和食糖。当时,没有集贸市场,鸡蛋属统购统销物资,由公社食品所统一派购、统一销售,大队、生产队和各家各户都有相应的派购任务。至于食糖,无论是白糖还是黑糖,都要凭票供应,特殊情况得先找大队会计写证明,然后到供销社办公室批条子。吴世兴是公社机关所在地甘棠附近的生产队长,近来又直接为供销社拖货,人眼搞熟了,加之甘棠供销社经理朱美银是本大队的人,因此,他常常可以开后门买到计划物资,有时甚至不要布票都可以买到布料。吴世兴到各家各户买了5 斤半鸡蛋,在供销社称了2斤白糖、2斤黑糖,送到雁山嘴赵辛初的房里。这房子的条件比湖地的工棚稍微好些,是他病了以后才搬来的。这一次,赵辛初特别感激,送了一条恒通牌香烟给吴世兴。
  吴世兴常常夹着北京、武汉、咸宁、甘棠4结合的不标准的普通话给驻扎在雁山嘴的1连和6连(电影系统)讲农技课,讲风土人情,忆苦思甜。他白天劳动时多数穿的是草鞋,有时打赤脚。赵辛初送了一双半新半旧的解放鞋给他。虽说是旧的,但在当地当时算是较高档的。赵辛初对吴世兴说,他是湖北省黄梅县人,古历乙卯年生,吴世兴小他19岁。赵辛初还说,上庄吴的水源条件不十分好,要多种旱地作物。
  当时五十出头的赵辛初,比一般五七战士还要艰苦朴素些。他常常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工作服,脚穿一双有一根横布带的布鞋,雨天就背着棕蓑衣,头戴一顶雨笠,跟当地农民一样的打扮,皮肤晒得黑黝黝的,没有一点架子,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省部级干部。
  刚到向阳湖的那段时间,赵辛初和机关连的其他五七战士一起,从甘棠阁掮楠竹到雁山搭工棚。由于长时间下雨,又都是土路,很不好走。没有走惯这种路的北京文化人,掮竹从这里经过,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两只脚各走一条路,每只脚一次前进半步,待这一只脚基本站稳了,再移动另一只脚。他们走的路就象坦克经过的地方一样,出现两条平行的轨迹。见到赵辛初掮竹走泥巴路很吃亏,吴世兴就在山林里砍一根小木棍给他拄着走。赵辛初拄着棍子风趣地说:“这根棍子给我添了1只脚,我现在有3只脚,好走多了。”此后,机关连的其他同志都到房东家找了根小木棍搀手。这次他们连续掮竹十来天。大多数人一次掮一根,约四五十斤重。也有些身强力壮的一次掮两根。一天,赵辛初掮竹在上庄吴下首大水井旁边摔了一跤,身上沾好多泥巴,楠竹滚到田边去了,恰巧被正在这里看水管水的吴世兴碰上了。他一个箭步上前,连忙把赵辛初拉起来,然后把竹子搬起轻轻地放在赵辛初的肩上。
  机关连刚来时,常常在上庄吴自然村吴世兴门口大场开批判会。吴世兴是在这时知道“老赵”是副部长的。他听到会上呼的一些口号,如:“打倒赵辛初!”“赵辛初是王任重之流!”“王任重把赵辛初当‘赵鲜花’,我们要把赵辛初当‘牛屎巴’!”“赵辛初是文化部的走资派!”当时,军宣队和连部有8个领导都布置赵辛初写检讨,赵辛初就用复写纸将检讨复写8份,放在口袋里, 凡是找他要的,他就给1份。其中,有一个领导看了检讨后说:“昨天是这几句话,今天还是这几句话,不彻底,重写!”赵辛初不慌不忙地说:“我实事求是,不能乱写,该写的我都写了。”后来,赵辛初继续被分配去管水、种菜园、放牛、放鸭。
  后来,赵辛初病了,需去咸宁温泉住院。那年冬天,咸宁县刚刚开通城关至甘棠阁的客运班车。吴世兴帮赵辛初拎着那个黑提包,扶着他到甘棠阁上车。由于乘车的人多,扶赵辛初上车后,吴世兴就把黑提包从车窗里塞给赵辛初。
   赵辛初在温泉诊治一段时间后,来到向阳湖五七桥下面的工棚继续劳动。不久,湖北省委开一部小车来接他。临走时,他脚上仍然拖着那双破草鞋。从此,他离开了五七干校,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的行李是其他五七战士后来捎回去的。

赵辛初与刘火宝谈天说地
    赵辛初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结识的另一个咸宁农民朋友叫刘火宝。
    刘火宝是向阳公社星火大队5队九甲刘自然村人,出生于1952年6月22日,从甘棠中学毕业后, 回生产队当半劳力。生产队派他与当时的“四类分子”刘德山(已去世)一起到谷家洲去放牛。生产队在那里搭了个棚,这是供人住的,牛也系在棚里面。刘火宝与刘德山共放20 头牛。 这期间,赵辛初也在这里放牛,他一人放6头, 还负责将牛粪挑到机关连的田里去。这26头牛都是清一色的水牛,除少数性烈的牛颈上挂有牛铃外,其余大多数没挂牛铃。
    赵辛初是“走资派”,刘德山是“四类分子”,故彼此都不敢接触也没接触过,即使周围无他人在场,他们之间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出身贫农的刘火宝则无所顾忌,尽管军宣队和连里的领导常常告诫刘火宝不要与赵辛初七扯八拉,但火宝仍然常常跟赵辛初一起聊天。他们晚上都住在那棚子里。一天晚上正在烧莲篷壳烤火时,刘火宝问赵辛初:“看你这样,可能是连长转业的吧?”赵辛初摇头。刘火宝继续试探着问:“未必是营长转业的?”赵辛初边摇头边说:“那不止”。“是团长?”“那也不止”。“是师长?”“那还不止”。”刘火宝的佩服之意油然而生。赵辛初亲切地拍着刘火宝的肩膀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就当上了湘鄂赣特委书记。”这时,刘火宝才知他是个大干部,暗暗责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由于两伙牛常常在一起吃草,一起喝水,一起嘻戏,一起歇息。由于水牛喜欢浴水,有时身躯上都粘满了稀泥巴,确实难以区分彼此。除了刘德山识得本队大多数牛外,刘火宝和赵辛初都不能单独准确地区分哪一头牛是生产队的还是五七干校机关连的。因此,他们常常在天黑之前共同辨认。后来,刘火宝建议赵辛初到位于452高地的干校总部领来一瓶红油漆,在机关连6头牛的角上涂上记号,以后就好认了。赵辛初由放牛改为放鸭后,刘火宝仍在那里继续放了两个月的牛。
    社会上流传,刘火宝故意把赵辛初放的牛的背上糊上泥巴,致使赵辛初认不到牛,只好以每头5 块钱的价格,出钱请刘火宝辩认。这纯是误传。

刘克富去武汉看望省委赵书记
    刘火宝的大名叫刘克富。结婚后,大家都习惯地喊他的大名。1975年冬下大雪那几天,刘克富为宅基地纠纷问题去省城看望当年在牛棚里结交的朋友──中共湖北省委赵辛初书记。当他来到武昌水果湖省委大院门口,门卫的解放军战士不让他进,他就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当年如何认识赵辛初书记的来龙去脉。门卫认为他讲得合乎情理,便跟有关部门联系,安排刘克富住进了招待所。刘克富在招待所里吃住都是免费,他每天向门卫提出要见赵书记。门卫反复解释,说赵书记到北京开会去了。住到第7天,他在招待所里给赵书记写了一封信,请门卫递进去。门卫说:“你在信上贴2张邮票,即2个8分票面的, 从邮政信箱投进去。这是挂号信,赵书记一定收得到。信投出去后,刘火宝就回家了。据说,赵书记后来批了个字,从省里逐级转到甘棠公社,刘克富宅基地纠纷便解决了。
    刘德山知道刘克富与赵辛初的感情,建议刘克富去找赵书记安排工作。刘德山说:“你去找赵书记,肯定没问题。”刘克富却没有去。他坚持在家务农,成为甘棠乡有名的养鱼大户。
    社会上有的人说,甘棠乡一个当年认识赵辛初的农民,在赵辛初当上省委书记后,去找他为生产队无偿要了一部手扶拖拉机。此事也是误传。
   (原载《湖北文史资料》1999年第2辑、《湖北档案》200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