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咸安区水利基本现状的调查报告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2-08-06 | 9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区政协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命脉,是咸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水利工作的一号文件,接着在7月8号又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中央对水利如此重视,说明水利问题是事关全国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一个共性问题。今年,区政协常委会把全区水利基本现状作为政协议政建言的一个专题,由冯平方副主席牵头,区政协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承担调研任务。从4月份开始,我委就会同区水利局一起,组织水利专家、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区淦河、汀泗河、高桥河三大水系及大、中、小型水库、灌渠、湖垸、塘堰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考察,现将对我区水利及基础设施考察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咸安区水利的基本现状
1、水库。咸安区现有水库8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南川水库),建成于1976年,库容 1.1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座(四门楼水库),建成于1966年,库容372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7座(鸣水泉、赛丰、大泉口、董家垅、余家垅、罗家堍、五一),小(二)型水库72座,分布于全区各乡镇境内。
2、河流。咸安区境内有大小河港7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30—50平方公里的有68条。这70余条河港汇成了淦河水系、高桥河水系、汀泗河水系,分别流入斧头湖、梁子湖、西凉湖。淦河是咸安区最大的河流,源于通山,流经本市区中心,贯穿全区7个乡镇(办),全长76.6公里,集水面积8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42亿立方米,流域内耕地面积21.67万亩,有大、中、小型水库33座,总库容16916.3万方。高桥河发源于大幕山北麓,流经我区大幕、高桥、双溪桥,过大冶、鄂州注入梁子湖,全长64.4公里。其中:区内长38.1公里,集水面积3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02亿立方。流域内耕地面积19.37万亩,有小型水库有28座,总库容1164.4万方。汀泗河是金水水系的一条支流,是咸安和赤壁两市区的界河,发源于赤壁市官塘驿镇,流经咸安区汀泗镇,全长30.2公里,总集水面积169.1平方公里,其中:区境内集水面积7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1亿立方。流域内耕地面积5.5万亩,有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7274万方。
3、灌渠。我区境内有阳武灌区、南川灌区和双石灌区三个主灌区,形成了阳武、南川和双石三大渠系。阳武渠道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大型王英水库供水,区内干支渠总长223公里,其中:总干渠48公里、一干渠9公里、二干渠23公里、43条支渠总长14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3万亩,历史最大灌溉面积5.5万亩,目前实灌面积3.4万亩。
南川渠道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总干渠一条,长66.1公里,设计流量每秒4—12立方米,支干渠三条77.2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2立方米;支渠12条,长138.8公里,设计流量每秒0.14—1.0立方米;斗渠219条,长251.4公里,农渠91条,长92公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3万亩,历史最大灌溉面积7.6万亩,目前实灌面积不足4万亩。双石渠道有隧洞干渠及副坝干渠二条,长44公里。其中:双石隧洞干渠37公里,双石副坝干渠7公里,支渠四条14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1.5立方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万亩,历史最大实灌面积2.64万亩,目前仅能灌溉0.9万亩。
  4、湖垸。三湖围垸围堤全长53.9公里。其中:向阳湖围垸堤长28.3公里,西湖围垸堤长8公里,滨湖围垸堤长13公里。排涝泵站34台4675千瓦,排涝面积6.33万亩; 17千瓦以上固定泵站213处,装机249台8583千瓦;规模以上水闸43处。向阳湖围垸汇水面积34.2平方公里,保护面积4.83万亩,围堤坝顶高程25米,排水闸1处,排涝泵站2处,装机21台,总功率1455千瓦。西湖围垸汇水面积4.4平方公里,保护面积0.6万亩,围堤坝顶高程25米,排涝泵站1处,装机2台,容量210千瓦。滨湖围垸由向阳垸和齐心垸组成,汇水面积9平方公里,保护面积0.9万余亩,围堤坝顶高程26米,排涝泵站4处,装机11台。其中:原种场2台,齐心泵站装机2台,滨湖泵站装机6台,向阳泵站装机1台,总功率595千瓦。
5、塘堰。咸安区原有塘堰8020个,有效蓄水量5964万立方米,完好使用可灌溉面积26.6万亩。但目前全区塘堰完好率不及40%,有效灌溉面积达不到三成,大部分塘堰亟待加固修缮。
二、“十一五”期水利设施建设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机遇,共争取水利项目28个,总投资4.7亿元,新建和改造各类水利工程1523处,完成土石方734万方。2007、2008、2009连续3年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还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一是建成各类安全饮水工程207处,解决了12.7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完成了南川水库、四门楼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鸣水泉、赛丰、大泉口、董家垅、余家垅、罗家堍、五一)主坝除险加固和11座小(二)型水库溢洪道扩挖任务。
三是完成南川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四是推进“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了桂花明星畈、横沟杨畈、竹林垴等5处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配套建设。新建和改造塘堰1398口,修复支毛渠358公里。
五是启动横沟河整治工程、汀泗河右岸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六是多种方式筹措资金1.58亿元,开展了淦河水生态修复及城区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三、全区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
我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由此修建的水利设施众多,这些水利设施基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后,三十年来,公益性的水利设施缺乏集体维护,对水利建设又没有大的投入,这些水利工程受自然和人为的损毁严重,不但不能造福百姓,有的甚至变成了水患工程。近几年来,虽然我区水利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尽了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区的水利建设资金,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解决了部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区东南靠山、西北面水,地理落差大,暴雨时汇水集中,极易形成洪灾,损毁河道,冲毁塘堰。这种地貌特征,决定了我区晴三天就旱,雨三天就涝的特点,加之我区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防洪能力脆弱,日积月累地形成了我区水利设施的诸多问题。
(一)三大水系存在的问题。
淦河、高桥河、汀泗河,自建国以来,共发生过16次较大的洪涝灾害,伤亡人口148人,淹没农田141.7万亩。 2010年7.14洪水中,淦河河堤漫堤溃口10余处,河堤漫顶7.5公里;2011年6月,淦河漫堤溃口2处,长150米,河堤漫顶总长度8公里,河堤滑坡2处,长508米。高桥河河堤漫堤溃口12处,溃口总长710米,河堤滑坡4处长800米。汀泗河漫堤溃口2处,长150米,河堤漫顶长度11公里。连续两年我区的特大洪灾,给全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我区三大河流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很有年年遭灾的可能性,特别是淦河和高桥河的杨堡河段,形势极为严峻,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早期建设时,修建的河堤标准低,堤身单薄,每年汛期引起部分坍塌的河堤,没有及时修复,经不起湍急洪流冲击。二是河床日积月累的淤积,特别是近年开发造林,山体和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沿河两岸大量的建筑和生活垃圾,就近向河床倾倒,造成河床的严重淤积,抬高了河床。三是河道内大量植树、河堤上违章建筑,人为地堵塞了河道,破坏了河堤的稳定性,使河道行洪阻塞,或造成河堤滑坡。四是河系流域内的开发建设,填平了一些不该填的塘库、河沟、滩涂和洼地。特别是淦河下游大面积围湖养鱼。人为地掠夺了大自然赋予的天然蓄水能力,使本来天然形成的蓄洪区,不能蓄水。这样流域内的地表水没有地方滞留,迅速汇入河中。被人为占用的滨湖、向阳蓄洪湖垸却不能蓄洪,上下流域地表汇水夹击,抬高淦河水位,导致河堤漫顶溃口,形成洪灾。
(二)水库存在的问题。
水库是我区主要的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南川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由于该工程建设期长达20多年,多方面原因造成该工程原始资料的丢失,至今没有组织竣工验收,不能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四门楼水库2003年启动除险加固工程,由于地方配套的资金没有到位,还有溢洪道尾水渠及5号副坝工程未完工。7座小(一)型水库,虽然已经进行除险加固,水库险情基本解决,主体工程基本能正常运行,但输水渠道有的还没有疏通,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72座小(二)型水库,大多数存在大坝及心墙欠高、渗漏,坝坡不稳、溢洪道泄洪能力不够,输水管老化失修等问题。其中:坝体单薄、欠高,漏水严重的有25座;溢洪道过洪断面严重不足的有11座;输水管堵塞的1座;无进库公路的4座。目前全区所有小(二)型水库坝体渗漏、溢洪道堵塞、输水设施老化锈蚀,部分失去其蓄洪灌溉的功能,或成为险库,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坝多为代料心墙,建设标准低。二是村、组集体没有行使管理与维护的职责,老百姓用水不管水。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灌区田地撂荒,水库多年失去其作用被遗弃。四是村、组难以筹集水库整险加固资金,无法启动修缮工作。
(三)灌渠存在的问题。
咸安区三大灌渠覆盖全区三大灌区,设计有效灌溉面积30余万亩,在历史上发挥了旱涝保收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部分主干渠、支干渠滑坡垮塌、渗漏严重,支渠、斗渠、毛渠被截断或挤占等原因,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万亩。使水库和主干渠的水,放不到田间地头,造成三大灌渠的有效灌溉能力大大减弱,老百姓望水兴叹。如:阳武干渠总干渠一支渠横跨渠首河的倒虹吸管由于淤塞严重,目前其过流能力不足每秒1.0 立方米  远远低于设计流量每秒2.6立方米,下游各条支干渠由于淤塞受阻,更是流量小、流速慢,有的根本无法过水。南川渠系的桂花支渠、钱庄支渠、东干渠等渠道,大多数都存在严重的淤塞、滑坡和渗漏。双石干渠殷家岭隧洞至甘棠阁段,有10处长1.9公里的滑动体,渠壁与山体失稳。王家棚支渠、长虹支渠,双石副坝干渠都存在渠道淤积、滑坡和渗漏严重的现象。三大渠系建筑物完好率难达30%--40%。
(四)三湖围垸存在的问题。
1、围垸堤身的问题。一是堤身单薄,大部分堤段欠高,堤段无压浸台。二是坡面种植和靠近堤脚养殖现象严重,影响了堤身的安全。三是西湖、滨湖围垸由于武广高铁建设,将围堤破口两处,对两湖防汛造成严重影响。
2、泵站的问题。一是配电设备老化,不少泵站机组及配电设备老化损坏,无法修复,不能启动。二是围垸泵站排涝标准低,机组功率偏小,不能达到5—10年一遇的排涝需求。三是对泵站责任管理不到位,加速了设备的损坏老化。
3、深沟大渠和排水闸的问题。一是深沟大渠水草阻水,形成淤塞,影响排水。二是向阳湖八字口排水闸,有一孔安装有拦污栅,而使水草不能通过,形成淤积堵塞,使排水闸水流不畅通。三是滨湖向阳垸龙八沟排水闸门老化,又无启闭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五)塘堰存在的问题。
 我区塘堰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当时的建设标准低,后期又缺乏投入,老化失修。由于淤积和冲毁垮塌,半数塘堰丧失了利用的价值。
四、改善我区水利状况的建议
当前,中央把水利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其机遇不言而喻。我们要把握时机,坚持以“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全面提升我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为促进咸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
(一)抢抓机遇,科学编制和申报水利设施项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给水利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区水利部门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从农田水利建设、防洪保障能力、水资源配置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组织力量、精心编制我区“十二五”及中、长期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淦河、高桥河、汀泗河的防洪工程、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湖围垸抗旱排涝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优先列入规划,抢抓机遇,优先解决。下一个五年,要把淦河和高桥河两大水系的水生态修复工程、淦河中下游湿地工程和调蓄洪区等列入规划。这些项目要尽快编制申报,进入国家项目库。通过抢抓项目、争取资金,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的高潮,全面提高我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同时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加快抗旱水源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二)上下联动,发挥各级共建共管水利的积极性。水利的公益性决定其建设和管理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仅靠区一级政府和水利局一个部门,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项目获批,国家的项目资金只是主体工程总投入的一部分,地方配套投入一时又难以到位。如果不发动乡、村、民共同参与,一个工程下来,要么是“肠梗阻”,上通下不通。如:现在大、中型和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可以正常供水,但是,下面主渠堵塞、支渠渗漏、斗毛渠填闭,有水下不去。要么是“半拉子工程”,如四门楼水库,从2003年启动到现在未能完工。这种乡、村管理责任不明确、不主动介入,老百姓伸手要钱、又不投工投劳,甚至还借由上访的现状不改变,再大的工程、再多的投入都难发挥作用。因此,区水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全区水利设施分级管理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发动各级组织和村民的积极性,管好各自应该管的事,主动投入到全民兴修水利事业中去,营造水利事业全民参与、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资源,市区一体共同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水利是一个投入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要解决我区的水患问题,必须克服“短板现象”,工程建设必须一气呵成,才能发挥整体效益。对近期急需修复的三大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单靠国家项目资金,短期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地方政府必须要拿出大的投入与之配套。近几年的灾情警示我们,既等不起,又耽误不得。区委、区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防洪安全当着天大的事,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中。一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统一“市区一体、患难与共、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大如天”的思想认识,从市级财政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每年拿出10%以上的防洪专用资金,重点用于我区的防洪工程和病险水库的建设,解决我区的水患问题。二要整合国土、林业、交通等部门的项目优势,集中项目资金,用于我区三大渠系的整治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中去,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保证我区粮食安全。
(四)深谋远虑,规划建设咸安湖垸湿地和蓄洪区。咸安区南依幕阜山脉,地形由西北(海拨20m)向东南大幕山(海拨954m)逐步抬高,虽然海拨不高,但相对落差大,容易形成洪灾。从建国到现在的60年中,淦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有16年,从1991年至2011年的20年就有6年(91年、96年、98年、99年、2010年、2011年),淦河五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都达不到。特别是近年洪灾发生频次上升了,造成的损失增大了。淦河穿城而过,一旦发生洪灾,损失触目惊心,已成为惨痛的教训。淦河中下游围垸本来是天然的湿地、历史上的分蓄洪区。但多年来,由于外迁居民的落户、河堤湖垸违法建房、河床植树、堤脚围湖养鱼,形成了一道道人工屏障,阻止行洪,堵死了淦河洪水的出路,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因此,区政府要大力支持区淦河管理局依法开展工作,落实工作经费,充实队伍执法力量。区淦河管理局要积极作为,履行管理职能,坚决拆除有碍行洪蓄洪的违法建房,砍伐河道树木,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打击围湖养鱼。区水利局要积极申报、争取项目,将向阳、滨湖两垸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打造我区山水园林城市的“绿肺”。同时要科学划定淦河的蓄洪区,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搬迁蓄洪区内居民,退居还湖、退渔还湖,从根本上解决淦河的水患问题。
(五)市场运作,创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维护新机制。水利设施建设难,维护管理更难。我区水利设施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关键就是管理不到位。在修复和新建全区水利设施的同时,要探索水利设施的管护机制。一是要探索水利设施民建招投标机制。选好项目,把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吸收社会资金投向水利,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对老百姓提供有偿服务。二是要建立水利设施民办公助制度。对老百姓集资修建的小塘堰工程,政府以奖代补给予鼓励。三是全面落实全区水利设施分级管理责任机制。将全区水库、堤防和泵站等重点水利设施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制,建后管护实行“以钱养事”,确保各类水利工程长久健康运行。
  (六)保持水土,依法做好生态修复和自然环境保护。近年来,淦河流域内矿山开采、城市开发,植被破坏,大量泥沙堵塞渠道,淤塞河场,水土流失是破坏渠系、引发洪水的一个重要诱因。区水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一是要开展淦河流域内水土流失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二是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齐抓共管,对桂花、马桥、浮山境内的非煤矿山进行重点预防和治理,责令建造尾矿沉沙池、拦截坝,预防水土流失。对废矿区要进行林木培育,植被恢复,以利涵养水源,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三是城区土地开发、低丘岗地改造、农村造林等项目,建设、国土、林业等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水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作为颁发建设、开发许可证的前置条件。违法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依法追缴水土保持补偿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科学用水,充分发挥我区水资源的最大潜能。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全区水资源总量年均10.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1.93亿立方米,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1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922立方米。但由于我区降水期分布不均,水污染情况又日趋严重,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日趋显现,正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一要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不污染水源,不破坏水利设施。二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要加强水利科技引进和推广,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改造灌区渠系工程时,要完善末级渠系的配套,要不断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科学合理地调度水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行节水技术和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八)尊重科学,发挥南川水库调洪蓄洪的工程效益。区水利局要迅速备齐资料,组织专家对南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竣工评审验收,科学论证南川水库的蓄洪水位标准,发挥其应有的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