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宗教文化 发展咸安旅游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2-08-06 | 784 次浏览 | 分享到:
区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
目前,咸宁市已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山水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如何使其“名”更副其“实”,这就需要更深的文化底蕴支撑。宗教是地方文化的符号,与音乐、雕塑、雕刻、绘画、书法、园林、建筑、文学、哲学等密切相关。我市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但遗存的宗教旅游资源一直缺乏有效的开发,挖掘宗教文化、发展宗教旅游正是寻找历史遗存、提高旅游品味的有效途径。
一、  咸安宗教旅游资源现状
咸安目前有宗教活动场所85处,其中佛教39处、道教5处、基督教39处。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各一处(有信教群众,但活动相对简单)。其中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 11处:佛教(8处):古观音寺、龙泉禅寺、大乘寺、洛水观音寺、鹤林寺、九龟寺、胜音寺、接引寺(在建);道教(2处):太乙观、乌龙观;基督教(1处):咸宁市基督教堂(温泉感恩堂)。而且目前对外开放的宗教文化旅游风景区仅有太乙观一家。从现状来看,咸安宗教文化旅游呈如下态势:
1、底子薄、基础差。咸安目前宗教活动场所虽然不少,但高规格、大规模、有品味的地方凤毛麟角。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尤其以“文化大革命”冲击为最。地方对宗教认识不够全面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2、场所多、分布散。全区宗教场所分布呈“小而全”的格局。全区各乡镇都有宗教活动场所,多的有七八处,少的也有一两处。且“自古名出僧占多”,交通偏远,线路不便,难以聚集人气。
3、历史久、开发晚。咸安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有据可查的寺庙近100处。其中龙泉禅寺始建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观音寺、洛水观音寺、胜音寺、白云禅寺历史均在700年以上;位于汀泗桥镇聂家村的禅台寺历史上与归元寺齐名,现存石碑、石像保存完好;张公庙、天一寺、云济寺、天潭寺、笔峰寺均久负盛名。且咸宁历代高僧辈出,从有关碑文均能得到考证。大幕乡白云禅寺现存一片明代高僧碑林(有碑100多块),保存完好,极富文物价值。
4、投入少、品牌缺。由于种种原因,咸安的寺庙建设都停在小而全的层面。所以现在能成规模和气侯能满足旅游需要的不多。具有品牌效应的更少。无庸讳言,文化也是需要投入的,而且往往是大投入大产出。同时,品牌也需要保护和培育,当前,咸安的宗教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更要舍得加大投入。
5、文化深、前景广。近几年以来,咸安宗教文化资源逐渐为区内外各界所关注和认识:1999年至今,法源和尚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化缘近千万,修建了古观音寺这个华中唯一的洞中寺庙;2008年底,大冶居士张江华个人捐资近300万元修复了洛水观音寺;潜山古寺纳入潜山森林公园整体规划,浙江澄淦州置业集团计划投资2亿进行重建。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禅台寺重建工程也融入了鄂南大竹海整体规划;太乙观经通圣太乙加大投入后,综合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二、  咸安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咸安宗教的历史、人物、文化、名称都具有浓厚的内涵,具有良好的挖掘前景。宗教与旅游实际上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说它古老,民间早有“借佛游村”之说法。说它现代,是因为各地宗教文化旅游正如火如荼进行。目前,我市已批准开放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点有480多处,但真正具有宗教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并不多。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我们做挖掘与利用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对于宗教,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如何发挥宗教的积极功能为我所用,关键在于规范管理和合理引导。
1、要理性认识,避免迷失方向。“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是错误的。但宗教与经济却总有点纠缠不清,“口号错误,趋之若鹜”。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清“宗教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宗教界,我们不能损害宗教界的合法权益,而“宗教文化”的主体外可以扩展。江苏无锡灵山大佛的运作模式,可以作为我们借鉴学习的榜样。第一、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行,也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范式。
2、要把握重点,避免主次不清。我市要推出“宗教文化游”项目,那我们拿什么吸引游客的心思?吸引游客的眼球?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挖掘宗教文化资源,整合宗教文化内涵、提高宗教文化品味是关键;重点在传统的佛教和道教活动场所。
3、要把握市场对接,避免运作失调。要组建管理团队,建章立制。团队的管理模式,可以自主创新,也可以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必须注意,涉及到宗教方面的问题,“包办”不行,“全托”也不行。只有找到切入点、融合点、支撑点,才能形成热点,打造亮点,否则可能滋生难点,甚至污点。要综合开发宗教旅游产品,与市场对接。怎么样把宗教旅游的线路设计到整个大旅游中去,有关宗教的旅游物品可以开发成我们的旅游商品,还可以出一些宗教方面的书籍,拍摄一些纪录片,利用信息平台,制作一些精美的宣传图册,来开发我们的宗教旅游产品。
4、要形成良性导向,提升文化氛围。一是宗教的旅游品牌方面应该大力培育,几大寺庙应该很好地融合,与相应的文化、人文资源对接,形成我市有独特魅力的宗教旅游品牌。二是应该开展一些体现宗教文化的旅游活动,大力宣传我市的宗教旅游资源。三是注重宗教旅游的人才的培养。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导游方面怎么样丰富他们的旅游知识,宗教的文化、旅游知识结合进去,还有就是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如饭店的员工怎么样增加他们宗教文化知识的一些内容。
三、几点建议
(一)  正确对待、理性认识,发挥宗教文化积极作用。
1、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如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等,要求不凶杀、不偷盗、不奸淫、不贪财、不抢劫、不妄语等戒律;平等爱人,救苦救难等慈悲济世等精神,劝人为善,要为在今世多做好事,今世积德,来世好报的美德;“两世吉庆”,服务人类的生活态度等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现在,佛教界倡导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道教界倡导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的生活道教;伊斯兰教强调的“两世吉庆,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天主教开展的民主办教,强调爱国是天主的诫命;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倡导建设道德伦理型服务型宗教,对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2、心理调节作用。宗教提出的忍耐、饶恕、平等、博爱,有利于和顺,消除不满情绪。使人达到内心平和。
3、社会整合作用。宗教属于团体活动,有较严密的组织。这种团体组织,整合了社会一个方面的群体。这一方面的群体通过相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宗教共同体。并进而产生组织上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宗教信仰以其不同于世俗的思想观念,在其团体内唤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和促进其团体内部的团结一致。充分地正确地发挥这一个方面的力量,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宗教之所以久盛不衰,是因为有其积极的一面。佛教劝人诸恶莫作,劝人戒贪欲;道家清心寡欲、师道自然;基督教仁爱普世观念、伊斯兰教清真环保等。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既不能讳莫如深,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在利用宗教文化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剔除其封建糟粕的一面,保留其积极的一面,把握好“度”。
(二)科学规划,整合宗教资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组织编制修订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宗教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利用纳入其中,并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宗教旅游资源。将咸安宗教文化资源纳入各旅游线路之中。
(三)把握机遇,良性发展。生态化是宗教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所谓宗教旅游生态化,就是以现有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文化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当前,发展宗教生态旅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宗教文化设施是宗教生态旅游的基础。对于宗教生态旅游来讲,宗教文化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生态景观就是游客游览的对象。宗教文化设施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游客游览质量的高低。因此,发展宗教生态旅游,宗教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恢复是基础。二是特色旅游项目是宗教生态旅游的关键。宗教生态旅游的目的,在于寓“教”于游。所谓“教”,一指教育,二指教化。前者指科学知识教育,后者指宗教的教化作用,有相当多的宗教旅游的成分。通过让游客对宗教仪式的观看及感受,能受到启发或警示,从而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身建设,从精神上达到较高的层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宗教生态观为指导,挖掘出能“教”游客的特色项目,以这些特色旅游项目为依托开展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三是保持原汁原味是宗教生态旅游的灵魂。由于宗教生态旅游是保护性旅游,必须以宗教文化设施为基础,并以寓“教”于游为目的,所以开展宗教生态旅游,就要围绕原汁原味来进行。与咸安的桂、竹、茶、洞、泉和相关民间信仰人文传说结合起来,以原汁原味作为宗教生态旅游的灵魂。
(四)规范管理,促进提升。一是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加强重点宗教旅游场所基本建设,实行严格项目环境评价和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宗教场所的基建立项、审批、监管力度,避免盲目建设,严格按规划开展。二是加强宗教旅游景点周边环境的整治,治理脏、乱、差。营造舒心、爽目的环境,努力将宗教人文景观与周围自然湖光山色浑然融为一体。有关部门应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等安全建设。三是利用宗教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各异的宗教旅游产品,发挥宗教旅游效益。如搞好城区清真食品店的服务管理工作,引导正常的宗教活动为旅游发展服务,以城隍庙为中心培育建设仿古建筑旅游商贸园区,培育老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四是根据旅游发展规划,争取省市宗教管理部门的支持,逐步恢复有旅游价值的宗教古遗址场所。为配合发展乡村游,可结合旅游规划,抓住建设新农村和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申报批准开放有一定基础的宗教场所,形成乡村游新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