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3-09-27 | 8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三农”问题呈现农业兼职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推进规模经营,迫切需要推进农机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农机事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区政协对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下面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我区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呈现农民购机多、推广力度大、发展效果好等特点。2012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4.7万千瓦,农机总台数达到   台,农机经营年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  %,  %,全区耕地总面积53.4万亩,2012年机耕面积45万亩,机收38万亩,机插8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为58%。全区共有农机户近6800户,农机修理网点23个,农机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农机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
1、农民购机热情高涨。我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形地貌特点决定农业生产投入多,生产率水平低,加之劳力大量外流,激发了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催生了一大批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2005年以来我区农机补贴资金达3247万元,九年间补贴机具达8027台,其中拖拉机拥有量3135台,比2005年    增长   %;机动脱粒机2945台,比2005年增长   % ;联合收割机389台,比2005年增长   % ;小型耕整整机6782台,比2005年增长   % 。
2、新机具稳步推广。近年来,我区以水稻和油菜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为重点,大力示范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和油菜全程机械化机械。新技术应用将农民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同步提升。目前,全区已经推广高性能收割机、插秧机、油菜免耕直播机等新型农机具达2000多台(套)。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稳步推进。
3、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按照“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思路,大力培植发展农机合作大户、农机中介、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目前,全区共有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6家、农机大户85户,拥有农机总功率   千瓦,机械设备   台套。会年实现农机跨区作业面积5万亩,收入达400万元。同时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利用土地流转,签订合同订单,实行农机“一条龙服务”, 推进规模经营。
4、农机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一是强化安全监管。开展“平安农机”创建,严把机车入户检验、年检、驾驶员培训等关口,开展“查违章、排隐患”专项活动。一般性事故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二是抓好培训提升。与“阳光工程”培训结合,抓好农机具的销售前培训;联合职业中专学校,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送科技入户、送培训下乡活动。累计培训机手350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700余人,培训农机专业人才85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农机化发展较快,但我们也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农机技术管理人员青黄不接。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机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区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农机手群体不断壮大。据统计,全区农机拥户达到   户,从业人员快速增加,他们农业新兴生产力的代表,而与之对应的是农机部门管理服务滞后,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不专,人员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专业技术人才更是青黄不接,从   年开始,农机部门未进1人,更没有大专以上大学生加入农机队伍。据统计,全区在岗的农机专业人才中45-55岁   人,45岁以下的   人,35岁以下的专业人才没有,人才“断层”现象明显,加之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不足,与农机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客观上制约了我区农机管理水平的提升。
2、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较差。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推进客观上需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由于我区属丘陵地带,土地整理成本相对较大,客观上造成我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配套不完善,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低。比如田间耕作机械缺少可行机耕道,绝大部份田间道路农业机械无法通行,需要各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田间道路修建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农村群众投入为主的田间道路投入机制,争取尽快改善田间道路现状。
3、农机服务体系薄弱。近几年,农民购机热潮催生了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网点数量不断增加,农机市场快速扩张。但因市场体系和农机监管等服务不规范、不完善,形成信息服务不够、网点服务不全、柴油供应不足等配套服务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农机户的需要,制约了农业机械发挥最大效能。特别是乡镇农机站职能弱化,专业技术人员减少,村级管理与服务组织基本消失,造成农民在购机、营运、生产等各个环节失于监管,对机具的维修、保养、油料,不能充分保障,制约着农机发展空间。    
4、农机安全隐患存在。据农业部统计,2013年上半年,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613起,死亡93人,受伤220人,直接经济损失394.3万元。一是安全意识淡薄。目前,我区共有  农业机械的操作手,这些人大部分为农村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安全意识淡漠。二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农机站撤销后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构,造成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三是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安全监管资金、人员及设备不到位,特别在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真空”,造成其注册率、检审率和持证率有所下降。四是农机安全培训不够。安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培训工作不到位。

三、相关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三化同步”大力推进,农机事业发展迎来春天,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农机人群扩大和繁荣的市场给农机监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发展农机事业,必须提升思想认识,在行动上大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机事业发展氛围。以农机队伍建设为重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一支稳定农机队伍。
2、加大农机投入。一是农机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农机项目,积极争取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农户学农机、用农机,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才能推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注重社会资金整合,形成合力促进发展;建立多种渠道投入形式,适应现代农机发展需要。三是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机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农机工作经费,加强对农机培训的扶持和支持,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和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农机培训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快配置新型农机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设备。
3、不断提升农机服务。一是推进信息服务。成立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以协会为载体,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电台等媒体为机手发布作业信息,推进农机作业服务,提升农机户经济收入。二是提升技术服务。维修网点加强机械维修、配件供应、技能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农机维修队伍,特别在农忙时节,为农机户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正常运转。三是确保物资供应。在农忙时节,农机用油大增,与石油部门沟通协调加大供应量,搞好石油资源调度,确保运转正常。
4、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一是加强机手的安全意识培训。对机手安全意识淡漠的现象,开展机手轮训,提高认识,消除隐患。二是加强农机监理执法。目前,我区农机监理站靠“自费执法”,人员工资、经费靠自筹。随着农机具快速增加,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必须要加强农机监理工作,需要加强财政预算保障。三是为农机户提供保险,解除后顾之忧。积极联系保险部门给这些人购买保险,扩大保险覆盖率,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5、不断完善农业设施。要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的意识,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特别在农业开发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操作和运用。依据我区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着力提高“五个”万亩示范基地和蔬菜、有机茶、楠竹三大基地设施建设,提升与设施农业配套的机械化水平,并逐步引导发展适合丘陵山区发展和优势特色产业需要的小型适用农机具及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