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
咸安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五大边茶产区之一,早在明清时期,所生产的“生甡川”牌砖茶,就远销内蒙、新疆、东三省及俄罗斯、日本和欧美各国,青砖茶被清廷定为“贡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茶叶品牌在行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咸安留下了“茶叶之乡”的美名。从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适应,丧失了市场经济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新机遇,致使我区茶叶生产不断萎缩。为此,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并大力呼吁发展我区茶产业,重塑“茶叶之乡”美名。年初,区政协常委会根据委员的提议,把茶产业的发展问题作为今年调研的一个专题。8月中旬,区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全区乡镇进行茶产业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茶叶生产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现状
茶叶种植是我区农业中较有优势的一项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茶叶面积达到6万多亩。本世纪以来,茶叶生产跌入低谷,到2010年,全区茶园面积仅为1.2万亩。近两年来,茶叶生产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区政府出台[2012]11号文件鼓励发展茶叶生产后,全区茶叶种植面积有所回升,在区农业局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全区新增茶园面积6000亩,总面积达到1.88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450吨,产值9000万元。目前全区新建标准化茶园5个,其中省级标准示范园1个。有机茶品牌5个、绿色品牌3个、无公害品牌2个。
(二)茶叶生产萎缩的原因及问题
1、经济转型配套机制未跟上,丧失发展新机遇。上世纪我区茶叶生产主要以国营、集体茶场为主,个体商品茶种植较少,茶场的茶叶销售则主要依赖于茶叶公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销分离的一种经营模式。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转型,集体茶场和茶叶销售公司纷纷改制,人员下岗,产销脱节,造成茶叶滞销、效益亏损,致使全区原有的集体茶场职工解散,大多数茶场撂荒。同时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郊和开发地段的茶场土地被征收,茶园面积大幅萎缩,使我区一度红火的茶叶产业跌入低谷。
2、 茶产业综合发展不配套。一是茶产品单一。全区茶叶生产主要以名优绿茶为主,黑茶、红茶及其他茶产品的开发生产比例较小,大多数老青茶原料没有充分利用,被白白浪费。二是机械化加工程度不高。目前全区没有一条茶叶全自动生产线,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滞后,对茶叶产品价值的提升,仅局限于茶叶的包装上,高科技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基本没有。三是缺乏大企业带动。我区茶企普遍规模小,产量低,没有大的茶企带动,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区茶叶销售基本以内销为主,只有少数企业在区外设有销售点,没有系统化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
3、品牌效益未发挥。我区茶叶生产虽然多年来注重品牌创建工作,如“生甡川”、“罗针”、“川玉”、“幕峰”、“圣龙春”、“剑春”、“翠剑”等品牌获得了众多荣誉,但这些品牌属于不同的茶企,由于他们各自单打独斗,形成不了规模,产量少,销售面窄,在省内、国内市场上难以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同时,由于多年来行业管理削弱,对茶叶生产引导不够,茶叶种植散户居多,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4、群众对种茶效益认识不足。过去我区茶叶种植主要以集体、国营茶场为主,大多数农民对茶叶种植效益认识不足,又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又由于没有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的积极引导,大多农民不敢贸然尝试。
5、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困难。土地是当前推广茶叶种植的难题之一。发展茶产业首先要有大户带动,发展大户就得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出土地。由于前几年提倡“山上再造”,成片的荒山大多数通过流转栽种了大量的泡桐或杉树,再为茶叶种植大户提供大面积成片的土地,是当前发展茶产业的一大难题。
二、我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市场优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10年内世界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将在2.9%以上。从国内市场看,绿茶消费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南方新兴绿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北方黑茶、红茶消费市场持续升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这种纯天然饮料的消费与日俱增。同时,茶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已引起保健医学、食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茶叶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茶叶需求增长,为茶叶综合利用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2、地理优势。咸安是湖北南大门,地处武汉“1+8”城市圈,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对茶叶的销售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我区位于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及边销砖茶产区,属低山丘陵地带,适宜于茶叶生长的偏酸性(pH值在4.5-6.5)岗地较多。区内森林植被丰富,雨量充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充裕,土层深厚,是生产优质茶的理想之地。另外,我区名优春茶上市时间在全省范围内较早,参与华中地区早春名优茶市场竞争具有强劲优势。
3、品牌优势。我区“生甡川”牌始于明、盛于清,历史悠久,青砖茶被清廷定为“贡砖”,1911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和荣誉证书,20世纪以来,远销内蒙、新疆、西藏、东三省等地及蒙古、俄罗斯、日本和西欧、北美各国。长期的砖茶生产和商贸往来,使我区成为了历史上5大边茶产区之一,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特别是近年来,绿茶加工技术显著提高,有机名茶逐步成为我区的主打品牌,“罗针”、“川玉”、“幕峰”、“圣龙春”、“剑春”等名优品牌,在省内、国内市场的影响愈来愈大,咸安名优绿茶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4、效益优势。茶叶种植一次投入,采收期长达30余年,在农作物中比较效益明显,是带动农民致富、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项目。据调查,每亩茶叶进入丰产期,仅采摘一项可为劳务者提供收入2000元,为业主提供纯收入3000元以上。如果一个家庭种10亩茶叶,一年纯收入就在3万元以上。如果全区达到10万亩,仅绿茶纯收入就是3亿元。而且茶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大,旱涝保收。不少宜茶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茶叶,将茶叶种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
5、人文优势。市委、市政府为了以茶富民、以茶宜居、以茶扬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百里茶叶长廊、弘扬百年老字号、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就是要重振咸宁茶叶雄风。我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各种条件兼备,发展茶产业顺风顺水,这既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实施绿色崛起的一项具体行动。同时,我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制茶工艺和加工技术成熟,不论是名优绿茶,还是黑砖茶,我区的制茶工艺和技术在全省同行业中都首屈一指,所生产的“罗针”茶、“川玉”茶、“幕峰”茶、“华胜雪绿”茶等近年来多次荣获“中茶杯”、“国饮杯”等名茶比赛奖项,制作技术得到全省茶叶专家的公认。
三、发展我区茶产业的建议
茶叶种植是我区的一个传统产业,该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比较效益高,是利民富民的民心产业。重振咸安茶叶雄风,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领导,做好茶叶发展规划。从我区目前状况看,发展茶产业举步维艰,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全力推动。一是区委、区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我区茶产业发展提到农业发展战略和咸宁绿色崛起的高度来谋划。二是要从宏观上做好我区茶叶的发展规划。多年来,我区茶叶种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政府及行业的宏观指导,使我区历史形成产业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区农业局要在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充实专班人员,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行业管理,科学编制我区茶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我区茶叶种植基地科学布局和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做强做大我区茶产业。
2、搭建平台,壮大茶叶种植规模。在当前农民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茶叶种植还需大户或茶叶生产合作社的带动。因此,区镇两级政府要为千家万户茶农的自觉参与搭建平台,协助茶叶大户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扶持茶叶村,组建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茶叶种植。依托“万亩有机茶高产创建”项目,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和全区茶叶发展总体规划,由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大户带动、村组发动,在全区有条件的乡镇,掀起茶叶种植的热潮,迅速扩大我区茶叶种植规模,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3、政策引导,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发展茶产业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激励,去年区政府出台[2012]11号文件后,对全区茶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茶产业的“三百”目标和区政府的既定方针,还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激励力度。一是要加大对新建茶园的奖励。对在规划区内新建茶园在100亩以上的,要在11号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增加对茶农的政府补贴,更进一步提高茶农的积极性。二是要对茶叶重点乡镇进行奖励。2013年我区已确定了10个茶叶村,工作的推动、土地的流转,需要乡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当年新增茶园1000亩以上的,要奖励一定的工作经费。三是要大力扶持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茶叶集中精深加工是茶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是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重要保证。要扶持茶企大户新建高标准的现代化加工厂房,提升茶叶现代制作技术,改造和淘汰一批初制加工茶厂,以集中加工、精细制作提高茶叶附加值,走高档品牌路线。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胆识、有实力的茶企发展我区红茶、青砖茶生产,提高青茶综合利用率。
4、整合品牌,发挥名优品牌效应。茶产业的发展要靠市场去推动,市场竞争靠品牌。我区“生甡川”、“罗针”、“川玉”、“幕峰”、“圣龙春”、“剑春”等茶叶品牌,在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我区现有茶企规模小,各家茶叶产量少,有名无市,创造不了效益。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必须走抱团发展的道路。一是在绿茶生产上,要选择扶持1-2家有品牌、有技术的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做大,通过政府奖励的约束(或股份),与茶叶村种植户签订鲜叶购销协议,集中加工,扩大产量,统一销售,逐步实现我区茶叶品牌的优胜劣汰和品牌整合,打造咸安茶叶的地标式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二是在红茶和青砖茶生产上,要引资借力恢复并扩大红茶和百年老字号“生甡川”砖茶生产,擦亮品牌,重整昔日茶麻古道之雄风。
5、综合开发,助推我区绿色崛起。茶叶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很大的产业关联性,它把农业、工业、旅游休闲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打造很长的产业链。因此,如何做大茶产业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一是要把茶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旅游和文化部门要研究挖掘茶文化,追溯茶叶历史渊源,发掘其内在的哲学、人文和社会价值,将茶文化与茶旅游相融合,建设茶(艺)馆、茶庄一条街,茶艺休闲观光带,以茶会友、以茶宜居、以茶扬名。同时要把茶叶种植与生态农业相融合。按现代农业要求,高标准地把茶园建成农业生态园,集“花果茶林”于一体,实现一年四季茶园观赏旅游。并适时推出清洁化手工制茶作坊,配套建设茶艺馆、住宿、餐饮等生活设施,实现看茶、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地体验式观光旅游,以茶带动休闲旅游度假消费,提升茶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发茶叶衍生品加工业。茶叶精细加工大有文章可做,以茶叶为主辅料的衍生品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生产潜力很大,在我区茶叶种植规模扩大的同时,发改部门要做好茶相关产业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条件成熟时在工业园区建设茶产业园,逐步把茶产业打造成我区的一个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