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桥景区提档升级调研报告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5-09-20 | 896 次浏览 | 分享到:
桂花镇政协联络处
  刘家桥景区地处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境内,为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三县交界处,东与金桂湖相邻,南与通山县大路镇、崇阳县田心镇交界,西与汀泗桥镇相连,北与马桥镇毗邻。北距武汉90公里,咸安区20公里,东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公里,209省道穿村而过。为科学推进刘家桥景区提档升级,桂花镇政协联络处将刘家桥景区如何转型升级列为今年的调研课题。调研期间,委员们多次深入景区,实地探讨、梳理景区发展阶段的主要脉络,并认真听取了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多次组织专题讨论,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刘家桥景区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刘家桥景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荣获全国特色旅游名村称号,2014年荣获湖北省“十大荆楚最美乡村”称号。
  (一)村落建设现状
  刘家桥村占地面积1800亩,主要包括溪流、池塘、耕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中,绝大多数用地作为居住用地,多为传统居民,少部分新建多层居民住宅穿插其中,村域外围有部分新建居民点。
  古村传统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由老屋、下厂、上新屋、下新屋和刘家桥五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2000余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石拱廊桥1座。相关建筑保存状况较好,部分年久失修,内部居住条件较差。传统民居一般都不设卫生间,多在就近的室外另建简易厕所收集粪便浇灌农作物。村内部分新建多层建筑,对古村整体风貌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有待整治。
  古村内公共设施近年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完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疗室、垃圾站、小卖部等。村内设施中自来水、排水设施基本齐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已配备,但尚未做到对污水的全部处理,部分生活污水多通过明沟或盖板明沟直接排至村内白泉河,对水体造成污染。消防设施尚未配备,有待完善。电力、电信设施基本满足现今需求。
  (二)村落价值优势
  刘家桥古村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保存完整,周边及内部环境风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与情感价值,反映了鄂南地区村落、民俗、民生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地域特色,在村落风貌与格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与特色。
刘家桥村风貌与格局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山水环绕、一水中流,村域状如葫芦,形成金丝吊葫芦的山水格局。刘家桥四面环山,白泉河穿村而过,传统建筑沿溪流两岸展开。这种村落布局在鄂南山区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安全性与生产便利性,是传统堪舆理论与农业生产生活实践完美结合的优秀实例。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注重环境风貌质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此外村内的古廊桥,村域范围内的水库(金桂湖)等均是独具特色的重要元素。
  刘家桥村传统建筑群以民居为主,主要建于明代以后,是鄂南地区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传统建筑包括以“彭城世家”为代表的古民居和以刘家桥为代表的古廊桥。
  刘家桥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该古村落是一个刘姓为主的血缘古村,明成化九年,汉代皇族彭城王刘交的第五十九代传人刘用谋迁居此地,繁衍至今已五个半世纪,被誉为“大汉皇族村”。族人聚族而居,长久以来形成了敦睦和善、崇德重礼的民风。刘氏宗祠和支祠在村内留存多处,族谱尚存,其凝聚宗族人群的优秀传统仍值得继承发扬。村内现存主要民居:“彭城世家”、“墨庄世第”、“父子明经”等命名,无一不显示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村内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各类民俗活动如新年敬神、出方、玩龙灯、哭嫁、抬喜轿、偷房、挖山鼓等依旧活跃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此类凝聚族人的习俗,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三)村落风貌现状
  根据现场调研,刘家桥古村村落形态保存基本完好,部分新建建筑对村落风貌有明显影响。群山环绕、一水中流的历史环境特征保存完好。刘家桥村传统建筑群、道路体系、山水植被等空间结构要素保存基本完整。村内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但构成村落格局的核心建筑物保存状况较好,均为原址现状留存。
  二、刘家桥景区提档升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发展定位不匹配。在前期的开发过程中,刘家桥景区的发展考虑更多的是人气的聚集,对文化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输出相对缺乏。随着刘家桥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和游客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当前的定位难以体现刘家桥的大汉皇族文化地位,挖掘文化底蕴、明晰发展定位迫在眉睫。
  (二)硬件设施不配套。一是新修缮的部分建筑和桥梁没有做仿古设计,与原古民居的风貌不协调;还有少数古民居的外立面有喷绘广告,都影响景观。二是给水工程不配套。当前刘家桥古村主要水源为山地蓄水池供水,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急需解决。三是消防设施不配套。景区内消防设施不健全,无消防栓,旧村内房屋密集,巷道狭窄,无消防通道。四是排水工程不配套。村内的生活用水等污水多为直接排放至河道内,易造成水体污染。五是亮化工程不配套。河道路灯照明、廊桥亮化、广场亮化、古民居外观照明等亮化工程都急需解决。六是停车难的问题。景区内虽然有两个停车场,但位于下新屋处的停车场没有规划设计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停车难问题急需缓解。
  (三)宣传教育不到位。景区内村民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乱丢、乱倒影响景区环境,一些村民和从业人员“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思维,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坚决反对,一味的单打独斗,不利于景区提档升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刘家桥景区提档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挖掘提升刘家桥景区“大汉皇族”的文化价值。以刘家桥景区丰富的建筑、街巷、人文资源及其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内涵为基础,以文物古迹和古民居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展示刘家桥村丰富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人文价值。如在宗族文化挖掘上,可以老屋内刘氏祖祠为核心,设立宗族文化展示馆,用以展示刘家桥宗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名人事迹、文化遗存以及祭祖、续嗣与订丁等仪式。同时着眼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立相应的保护研究机构,定期举办相关文化交流或者文化研讨,促进对宗族文化的传承。
  (二)切实解决景区硬件配套问题。一是恢复景区内建筑的古风貌。针对划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以维修为主,确保建筑外立面不改变原来的特征与基本材料,同时对于其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少量必要的变动,将原使用功能可逐步向居住和旅游服务混合功能调整,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对于其他建筑以改造和拆除为主,对于与村庄整体历史传统风貌有冲突的非保护性建筑物,可以采取降低建筑层数、更换建筑构件、平屋顶改坡屋顶、改变立面色彩和材料等改造措施,使之符合整个村庄传统的风貌要求。对于质量较差的建筑或与整体历史传统风貌有严重冲突的建筑,如果修整和改造都不能处理好与历史风貌冲突的矛盾,应采取拆除的方式,确保景区建筑物历史风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提升古村落的环境景观品质,塑造刘家桥古村的崭新形象。二是解决景区饮水难题。建议引入南川水厂的自来水,确保景区发展无后顾之忧。三是解决排水问题。对于雨水的排放应对景区内的沟渠进行修缮、疏通,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对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排污管道进行重新规划,改变目前直接向河流排污的现状,建议铺设好排污管道,同时启用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处理后尾水可农业灌溉或达标排放。四是解决消防隐患问题。将消防用水纳入给水规划,消防给水系统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同时按照有关部门规定设置好消防栓,在古建筑内增加灭火器。五是解决亮化工程问题。在景区内统一规划,以“美观、节能、安全”为标准,重点解决河道路灯照明、廊桥亮化、道路广场亮化、古民居外观照明问题。六是解决停车难问题。整合停车资源,设计、修建、管理好下新屋处的停车场,解决景区停车难问题。
  (三)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不断挖掘景区文化底蕴,着力于景区开发保护;同时,加大村民的教育宣传,着力提升村民素质。重点加强关于景区长远发展规划的利与弊和环境保护、防火防汛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真正让村民和景区从业人员全力支持刘家桥景区提档升级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