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绿色崛起 建设茶叶之乡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4-02-23 | 758 次浏览 | 分享到:
胡四斌

 宋朝诗人林逋有一首咏茶的诗句:“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茶”被古人称为“世间绝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咸安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叶之乡”的美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茶叶品牌在全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从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转型,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适应,没有抓住市场经济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新机遇,致使我区茶叶生产不断萎缩。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担当咸宁绿色崛起主力军的战略决策,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推进,为我区茶叶发展重振雄风,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描绘了愿景。
 一、我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较低。我区茶叶生产基地年代较久,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大多存在茶园严重老化,加之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即便经过低改,平均单产也不高。全区茶园良种率仅为30%,相对于全国46.3%的平均水平差距甚远。
 (二)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面不广,各企业处于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状态,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茶企屈指可数;二是技术设备落后,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沿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制作成本高,产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三是没有深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叶产量低、市场占有率低,有名无市,市场竞争力弱。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区茶叶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是市场+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茶农都是各自独立的经营和利益主体,茶农的初级产品与最终的消费品价格关联度不大,茶叶加工企业独立承担市场风险和获得收益。企业和茶农经常发生矛盾和磨擦,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种茶农户的积极性。
 (四)茶叶品牌建设程度不够。我区制茶的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制作名优茶得天独厚,在省内也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如“生甡川”、“罗针”、“川玉”、“幕峰”等。但由于产量不足,市场幅盖面不广,茶企总体效益不高,缺乏对产品进一步培育,没有全国知名品牌名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化黑茶、信阳毛尖、宜昌采花毛尖、恩施富硒茶等。
 (五)缺乏茶企抱团式营销平台。咸安地处鄂南地区中心,是我国中部腹地,交通四通八达,也是边销茶的主产区和历史上茶马古道之一,种植茶叶历史已逾千年,但时至今日仍无一处辐射全国的茶叶专业市场。缺乏茶企抱团式销售这一营销平台,使企业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合力,制约了我区茶产业发展和壮大。
 二、关于我区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实施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抱团式促销,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一)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抓好茶叶基地建设的重点,一是要有大户带动。在全区规划茶叶发展重点乡镇、建设茶叶村,启动扶持政策,激励专业大户,发挥示范作用,推进茶叶种植合作组织形成。二是要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大力发展良种茶园,提高单产与品质,同时培育适合本地栽培的新的茶叶优良品种。通过改良品种和改造低产茶园,使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一是对现有茶企优化重组。要下功夫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联合、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集团公司,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其成为产业化高昂的“龙头”;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逐步建立起国家、企业、农户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各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联结更多的基地和农户,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三是培育品牌。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大胆争创国际国内名牌,坚持走“名牌”战略,提高名牌效应,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开拓市场。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发展一批专卖店、连锁店,进入全国各大中城市超市设立专柜,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要培育一批营销人才,发展茶叶代销商、直销商等销售中企组织,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局面。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茶业协会是规范茶叶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推手。依托行业协会联结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和众多的农户,大大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化“单打独斗”为“合作竞争”,提高集约化水平。通过行业协会,开辟茶文化研究领域,大力发展茶馆茶艺茶道,以茶文化为灵魂,培养茶文化人才,普及茶文化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发展生态茶园旅游,把茶艺表演融入餐饮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行业,不断焕发出茶叶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茶。科技进步是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竭动力。一要大力引进茶叶科技新品种。对一批低产、低质的老化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进行品种换代和改进,提高名优茶所占比例。二要大力推行茶叶科技新技术。要推广无性系茶苗繁育、有机茶园培育、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制作技术,名优茶机制技术、机械化采茶技术、应用“茶—梨间种”技术、生物治虫技术、无公害复合生态茶园技术、名优茶冷藏保鲜技术等,不断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三要大力加强茶叶科研所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茶叶综合开发利用及创办技术经济实体,以技术参股、入股。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姻,联合开发、研制茶叶高新产品和高质量的科技产品。
 (五)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政府一以贯之的持续推动是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制订和出台有利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一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企业和茶农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应重点向茶叶产业倾斜,加大茶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茶叶产业的软环境建设,为茶叶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议每年组织一次茶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为茶产业把脉,提升茶产业发展地位;每年推动一次规模适中的“茶叶博览会”,邀请全国茶商茶企参展,既培育本地市场,又有效推动茶叶走出咸宁。
 (六)加大对“鄂南茶都”营销平台的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立足咸安、面向全省的茶叶交易平台“鄂南茶都”正在顺利推进之中。这一平台既融文化休闲与对外交流联谊于一身,又肩负着咸宁茶叶从生产环节进入消费环节的重任,不仅是将“鄂南茶都”建设成为茶叶交易的初级集散地,更是要打造成为咸宁茶商茶企的产品体验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国内国际市场营销中心。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和建设定位,恳请区政府支持,并研究推出激活市场初期交易的政策,大力培育市场,形成招商、养商、爱商的政策组合拳,使“鄂南茶都”早日建成、发挥作用,并形成辐射效应,为咸宁百亿茶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