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英才——蔡方柏
来源: | 作者:zxxianan | 发布时间: 2018-07-14 | 553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刘昌苍
56年前的初秋,一位刚满20岁的湖北咸宁籍(今咸宁市咸安区)小伙子,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他就是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1956 届新生蔡方柏。也就是这位从鄂南山区走出去的学生,后来进了翻译班,进而又出国深造,与法兰西结下了大半辈子的不解之缘,成为共和国的重要外交官。
少年磨难  坚定了立志成才的理念
原中国驻法大使、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方柏于1936 年降生于湖北咸宁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现咸安区浮山龙潭大泉口村,乳名蔡方北。其父蔡永富,其母曾长英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耕苦作的本份农民。蔡方柏的出世,给父母带来欢乐和喜悦。他从小聪明活泼,灵牙利齿,逗人喜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他3 岁多时,其父蔡永富因积劳成疾,撒手西归。白鹤河水日夜鸣咽,如泣如诉,奔流东去;潜山寺钟声悠悠,如悲如咽,哀鸣不息。从此,小方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生活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5 岁以后就非常懂事、听话。晴天,随母下到田头地边帮助扯草打猪食;雨天,独自一人在家看门喂鸡。他从不闹事、闯祸,从不与同伴打架斗殴。岁月的风雨和苦难的磨练培养了小方柏坚毅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个性。7 、8 岁后,蔡方柏先后在当地的辅兴街(现龙潭白鹤街)、原省立咸宁二中读完小学和初一。从小饱受苦难和生活磨难的他,深知母亲供其读书的不易,故而学习非常发奋、刻苦,成绩常常在班上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每逢课余和假期,他又是家中的半个劳动力,总是尽其所能为慈母分担家务和农活,不是插秧、割谷,就是上山砍柴挖地。对此,村民们夸懂事勤快的小方柏将来定会有出息。12岁那年,正当方柏准备读初二时,母亲实在再也无钱供他继续读书。他为生活所迫,只得在其大伯的帮助下,无可奈何地孤身一人北上汉口,在一家染料铺里开始了少年蔡方柏短暂而艰辛的学徒打工生涯。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他,为店主烧火、打水、扫地、抹桌,辛勤的汗水终日在他充满稚气的脸上流淌……历经磨难的少年蔡方柏,从内心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有所作为……
克难奋进  奠定了外交报国的基础
解放后不久,蔡方柏进人到武汉市商业局人事科工作。那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蔡方柏深知,只有珍惜光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要求,才能为百废待兴的武汉建设尽一份力。于是他一边努力踏实工作,做到早上班,晚下班,全身心地投人到商业工作中去;一边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政治、学文化,竭尽全力追回在黑暗的旧中国丢失的学习机会。在书海中,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漫漫长夜;图书室里,他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他象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不停地吸取知识的营养……由于他学习刻苦,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加之他工作又非常勤奋,1954年,他在鲜红神圣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并暗自发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两年后的1956年盛夏,机遇再次垂青了这位政治进步、工作学习勤奋的蔡方柏,上级党组织推荐他参加高校外语专业考试。50年代的青年,组织原则性强,一切听从组织的召唤。他毫不犹豫地报考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并顺利考入该校。
在蔡方柏人生的航程中,也许不总是一帆风顺,艳阳高照。入学之初,他学习法语似乎比别人的困难得多。尽管他十分努力,但还是事倍功半,成绩不如人意。终于有一天,他体会到自己学得很苦很累,在学法语这条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上走不下去了,于是一度丧失了学习信心,打起了转学的“退堂鼓”。就在蔡方柏打点行李,准备去原北京政法学院报到的前几天,思想斗争非常强烈:“人家能学好法语,我为什么就不行?”为寻求答案,他问班主任唐志祥老师:“您看我能不能学得好?" “只要你的发音器官没有问题,加上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总是能够学好的。”班主任的一席话,犹如茫茫黑夜中的航灯,校正了他人生道路的方向,成了他学习法语的一个转折点,并给了他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此后,得到深刻启发的蔡方柏,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摒弃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发愤学习。他辞去班长、团支书等一切学生职务,真正进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法语书”的境地,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学好法语的唯一信念和行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运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后,第二个学期,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从入学之初的1分、2分,逐步上升到3、4分,由当初的“红鸭子,(2分)到名列全班的前茅(5分)。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且作为优秀学生被组织选送到外交部“北京翻译班”学习。在北外翻译班,他以惊人的毅力,用1 年的时间学完了其他人需用两年才能学完的课程,提前一年优秀结业并被选送到日内瓦大学翻译班进行更高层次的法语深造。在日内瓦这个异国他乡,蔡方柏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新生的祖国,而加倍努力,寒窗苦读。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为其日后从事外交工作,立志外交报国夯实了法语基础。
常驻巴黎   为外交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方柏30 年的漫长外交生涯是伴随祖国驻外使馆那庄严神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度过的。为了外交事业,他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1964 年,蔡方柏从日内瓦大学法语翻译班期终考试一结束,就被派遣到中国驻伯尔尼大使馆从事见习外交工作。他在李清泉大使麾下工作一段时间后,正值中法两国宣布建交,这无疑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旨在孤立中国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为配合我国组建驻法使馆这一重大外交工作,他又应召迅速从伯尼尔来到欧洲花都——巴黎,同原外交部西欧司法国科科长张锡昌等人一起,组建最早的新中国常驻法国巴黎的外交机构。
蔡方柏初到巴黎时,中国大使馆还处于“初创时期”,暂住在公寓里。他是交际组组长,既要做好本职的外事工作,因厨师未到,还要做好买菜、生火做饭、看大门、购物等其他后勤工作。
1965年,黄镇大使到任后,见蔡方柏法文、中文基础扎实,法语口语流畅,人又勤奋精明能干,便让他担任自己的翻译和秘书。黄大使平时又十分注重对蔡方柏的教育和培养,有意放手让蔡去处理许多外交大事,并经常鼓励他,遇事要沉着、冷静、机智,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从而使而立之年的蔡方柏的外交才干脱颖而出。
1966年,中国留苏学生响应国内“文革”运动,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游行示威,遭到苏联军警殴打的消息传到巴黎后,中国留法学生为声援留苏学生,抗议“苏修”暴行,高举“打倒帝修反!”的标语,在苏驻法大使馆门前集会示威。此举因违反法国法律,遭到当时法国当局的血惺镇压和拘捕。中国驻法使馆得此消息后,为尽快营救拘捕学生,蔡方柏临危受命,于当晚悄然乘坐出租小车奔赴苏联驻法使馆现场,拍摄现场地面斑班血迹等证据,并摸清事件的详细原因后,立即与法国外交部严正交涉,迫使法国警方答应第二天一早立即无条件放人。
第二天清晨,蔡方柏就去法国外交部办理放人手续。他随法国外交官来到关押留学生的巴黎歌剧院地下室,对留学生一一劝慰后,护送他们安全到达机场,登上回国的班机。此举不仅使留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再一次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蔡方柏是个资深的老外交官。1968年至1990年,他先后任中国驻法外交官、西欧司法国副处长、中国驻法大使馆研究室主任、副司长并主持驻法事务、驻瑞士特命全权大使、驻法全权大使等职务,如果加上其在国内外攻读法语的7年,整整与法兰西结下了29年的不解之缘,可谓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年华。当他的堂兄蔡方南问他大半辈子飘泊在外,是否后悔?他坚定地说,为了祖国的外交事业,我虽然远离家乡亲人,但无怨无悔!
珍爱乡情  关注群众  方显共产党人的真正本色
蔡大使虽然从10 多岁离开故乡——湖北咸宁,大半辈子在第二故乡——欧洲花都——法国巴黎度过,但他不忘乡情,不忘关注群众生活。
70年代期间,在北京休假的蔡方柏第一次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龙潭大泉口村老家。他进村的第一件事是逐家逐户走访父老乡亲,嘘寒向暖,对儿时的伙伴们进行调查座谈,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农业收成,以及是否有饭吃、有衣穿等情况一一进行询问。
他在90年代第二次回家探亲时,对一些特困户还赠送了一些衣物,对老人还给了一些香烟。当他看到儿时老友蔡永泉等两位老人身体不适时,当即每人给了50元,并叮嘱他们尽快去看医生。
蔡方柏大使十分珍惜乡情,只要是家乡人有求于他,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他定会竭力帮忙。1999年9月,蔡老第三次回乡时,其远房亲属蔡方志当作前来陪同的时任龙潭乡书记王用新、乡长段永红的面,要求蔡大使打个招呼,请上级组织资助经费把蔡老家年久失修的两间老房修缮一下。蔡老十分严肃地说:“修房是我个人的私事,不应找组织的麻烦,沾公家的油!”当蔡方柏听完王用新的汇报和要求后说:“你们乡政府搞地方建设,新建公路、大桥是为民造福,是办好事、办实事,我一定尽力支持。”事后,通过蔡大使的诸多关照和安排,湖北省交通厅为兴建龙潭桥拨专款20 万元。
1998年,湖北省遭受百年不遇洪水,湖北的灾情牵动了远在法国的蔡方柏大使那颗滚烫赤诚的中国心。为了早日让灾民过上正常生活,他通过与法国外交部协商,并在驻法、旅法华人华侨中呼吁,争取到法国政府和驻、旅法国的华人华侨对湖北省的救灾捐款100多万法朗。此外,蔡大使还为促进湖北与法国的汽车工业合作,顺利进行神龙富康汽车合资生产,做了大量有效的牵线搭桥工作。
对家乡组织上的请求,蔡方柏会尽力帮忙解决;但对家乡亲属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他耐心做好说服工作。在他第三次回家时,当时的区委书记、区长均陪同他到龙潭考察。其在农村的堂兄要求蔡老找书记、区长说人情,帮助侄儿在咸安找个工作。按理说,通过蔡大使的面子和关系,在咸安、温泉为侄儿谋份工作亦非难事,但蔡老耐心地对堂兄说:“大哥,我是党员干部,不能有损党的形象,带这个头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侄儿的事,我不能向当地的领导开这个口,请你体谅。”事后,蔡老深深内疚,没有为任何一个亲属谋一份工作或说一次情,自责对不起亲属;但他无愧于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