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安区政协常委、咸宁市神童牧业公司总经理 童光耀
今天,区政协精心组织开办了这个难得的、很有收获的政协委员学习培训班,并受领导的抬爱,让我在大会上作以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典型发言。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值得褒扬的大事,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大家都在做的、对社会、对弱势群体有点滴帮助作用的小事。下面,我以《行善积德天地久,予人玫瑰余香留》为题,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作个汇报。
行善积德、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认为,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给予帮助,伸出援助之手,拉上一把。我作为一名民营业主、政协委员,更是应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一、资助学生,放飞希望
2010年8月,对于刚刚考上大学的盛国庆的父亲来说,喜忧相交。喜的是儿子不负期望,终于如愿以偿地愿考上武汉理工大学,这下可是光宗耀祖,为祖祖辈辈、目不识丁的盛家争了气。可急是大学四年2万多的学费,每年近万元的生活费无着落。这对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田地难攒钱的盛家而言,真是一个大难题,急坏了全家人。
正在盛家一筹莫展之际,原任团区委书记王顺荣电话告知了我,咸安区团委正在开展“金秋助学”行动,希望我支持一下。于是,我满口答应下来,承诺资助盛国庆四年大学的学习费用,前年8月底,在团区委的安排下,我开始与盛国庆结对助学帮扶。在此之前,我还帮助了一名叫杨超凡的大学生,该生家境贫寒,象盛国庆一样父母在农村,没有什么收入,家里还有弟妹读高中,我已连续帮扶了四年,每年资助3000元,今年杨超凡同学将完成四年大学的学业。
与此同类助学帮扶的,还有官埠桥镇小泉村3组的唐安海家。唐安海现年66岁,且体弱多病,还上有89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下有两个读高二 、初三的女儿,其爱人又弱智,且有轻度聋哑语言障碍。家住武广铁路咸安新城附近,家境十分清贫,全家生活来源仅靠每年养几头猪,打点零工。为做好武广铁路咸安新城的开发建设,唐安海家还属于拆迁对象。当时,武广高铁咸宁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协调工作,唐安海就是不愿拆迁、一拖再拖。在工作人员上门反复做工作之后,唐安海才道出了苦衷,原来是两个女儿读高中学费负担重,每月的生活费无着落,希望组织能给予一定的照顾,如果组织能给予一定的援助,我同意签字拆房。于是咸宁新城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官埠桥镇政协活动小组,请求安排一位政协委员帮扶一下,镇党委王书记找到我,希望我支持。我当即表态:“只要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事,只要扶贫助学帮困的事,我愿意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我在指挥部人员的陪同下,主动上门承担起唐安海大女儿上高中阶段的全部费用,每年3000元。我还当面许诺,如果考上大学,我将一如既往地资助,直至其大学毕业。第三年,当我得知唐婷真的考上武汉大学时,我非常高兴,不仅带上3000元的红包上门祝贺,还在她上学前送去了价值500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从去年开始,我就每年拿出三千元钱资助唐婷4年大学期间部分费用。还有一位永安籍学生王平,是2010年考入咸宁学院的,从他高三开始,我每年都送去2000元至3000元,已经资助了三年。
令我欣慰的是,我资助的这4名大学生,学习都勤奋刻苦,在学校的表现品学兼优,有两个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我坚信他们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每年节约两三万元钱,对我来说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能资助4名大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寄托着他们全家人的希望,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我真是感动由衷的高兴。
二、感恩社会,乐于奉献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要为群众解难,还要为政府分忧。2008年,我因养猪场需要扩张搬迁,而去大幕考察,看到大幕山地多,抛荒严重,农民朋友的收入不高,于是我想到能否买点玉米种,无偿提供给农民朋友,让村民来种,我再按市场价从种植户手中收回,为农民增收做点实事。经与大幕乡政府联系后,我买了4万元的高产玉米良种,送到大幕乡政府,大幕乡政府将玉米种籽分发给四个村的500多户农户,这一项为500多户农民户均增加1000多元的额外收入。
2009年7月24日,咸安境内遭受50年一遇强降雨袭击,一时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马桥、浮山、永安、官埠、横沟、高桥、大幕等乡镇纷纷告急。当时我的猪场因灾已损失30多万元,自家的房子被水淹没1.5米多深,损失也有几万元。当我从电视、报纸上看到高桥等地的灾情后,内心非常沉重。总想着要为灾民做点什么。于是在处理完自家猪场的灾情后,我将3万元现金送到区政协办公室,委托区政协捐赠给高桥、马桥等乡镇,让灾民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来表达我的一点心意。
2009年8月,汀泗镇黄荆塘村排灌站因洪水冲毁,无资金修复泵站。村支书找到我,希望我支持一下,我立即投入20余万元现金,将黄荆塘村泵站修复,从而确保了下游600亩良田抗旱防汛之需。当年秋天,看到群众丰收的喜悦,我也感到十分的高兴。
在2010年的“百企连百村”爱心对口支助行动中,我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在第一时间内将6万元现金送到了汀泗桥镇黄荆塘村,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我每年支持黄荆塘村6万元,为该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2011年上半年,在全区上下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作为一名民营业主和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不能袖手旁观。我的企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除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外,还得益于惠农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支持、部门的协助,也得益于周边群众的理解与包容,我寻思自己应在“三万”活动中,要有所表示,有所行动。于是,当我得知:马桥镇库区四门楼村一些贫困群众急需仔猪、饲料时,我立即表态支持,2011年10月30日,我将价值5万多元的良种仔猪、几吨混合饲料分装四大车,送给四门楼村的贫困户。四门楼村的支书、主任拉着我的手,十分感激地说:“感谢党委政府,感谢童老板的深情厚意!”
2011年12月31日,我在镇里参加镇政协委员活动小组会议,会上我听王波副书记说官埠中学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楼漏雨,天寒地冻,让我很揪心。散会后,我立即同王波书记等官埠政协委员一道赶到学校。当我看到该校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那带有雨迹的墙面,内心非常沉重。我寻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在该校会议室,我第一个表态带头捐出了3000元房屋维修款。其他委员你一千,我两千,共为学校捐出了一万多元的房屋维修款。这一义举,使该校师生十分感动。
近几年来,我通过扶贫助学、爱心帮困、公益事业等各种途径,累计向社会捐款达70多万元,我之所以乐意去奉献自已的一份爱心,一是因为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知恩必报是做人的美德;二是因为反哺社会、回报人民是政协委员应尽的社会责任;三是我深知穷困的滋味。我出身农民,当过工人,干过苦力,也曾为缺一元钱、十元钱而发愁,也曾受到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俗话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们大家都把帮助和关爱撒向社会,把温暖送给弱势群体,这个社会就将更加温馨,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就更浓,社会也就更加和谐。我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